主旋律电视剧别样红收视口碑双丰收
从《理想之城》《对手》,到《小舍得》《山海情》《人世间》,这两年,围绕着建党百年、北京冬奥会、脱贫攻坚等重大节点,我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呈现出精品佳作不断、数量大幅提升的良好局面。
来到十月份,主旋律作品一部接一部,《我们这十年》《胡同》《底线》等电视剧奏响了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这一乐章,以共情共融的方式再次掀起时代主旋律高潮,收获诸多关注与讨论。
从读者的评价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主旋律剧集正在席卷全国,成为独树一帜的国民剧类型。
《我们这十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十年的主角
“从剧中看到了自己”,这是我在观看电视剧《我们这十年》过程中,反复感受到的。本以为一部主旋律献礼剧一定会落入俗套,没想到它在挑选故事题材时,并没有一味地追求拥有宏大背景或者轰动影响的事件,而是用小人物、小题材去切入“时代”这个大命题,极大程度上引发了我的情感共鸣。
整部电视剧其实并非一个连贯的故事,而是立足2012年至2022年这十年来的建设成就,通过时间顺序围绕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等领域,以单元剧形式讲述“我们”的故事。因此,在《我们这十年》里可以看到十一个单元,选题包罗万象,拍摄地从杭州到新疆、从郑州到广州、从江南水乡到西北,内容非常多元丰富。
要说我最喜欢的还是《唐宫夜宴》这个单元。剧中没有将过多镜头聚焦于舞蹈如何成功,舞者多么优美,而是将镜头的焦点放在这群舞蹈演员籍籍无名的前夜。原来,她们和荧屏前的我一样,也有丰满理想和骨感现实的困惑,也有天赋和热爱之间不匹配的烦恼,也会因为少了点成就感而沮丧甚至萌生退意。这种呈现让我感觉到,我也是《我们这十年》中的一个角色。(西西)
《胡同》以朴实无华的生活书写时代发展脉络
一条胡同,串起三代女性的基层奋斗史,《胡同》真是精品之作。这部剧聚焦老北京胡同中的普通人家,讲述三代女性接过居委会主任的接力棒,扎根基层奉献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百姓走向幸福美好生活的故事,在呈现时代感的同时塑造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故事的背景设置在北京城的胡同里,也颇有特色。身为中国首都,这个城市最能见证时代的变迁。我最喜欢的就是剧中的那些北京地标性建筑,没有俗气地选择天安门城楼、紫禁城这种耳熟能详的场景,而是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比如正阳门、烟袋斜街、天桥、什刹海等。代表性美食也是如此,《胡同》中出现了爆肚、炒肝、焦圈和豆汁儿,这些都是老北京极为特色的美食,也是当时北京人日常的主要食物。
另外,剧中的京腔台词也充分应用了北京当地方言,比如“褶子”是失败的意思,田枣和铁蛋对话中的摔跤专用术语等。
在我以往看的京味主旋律剧集中,大多伴随着谍战展开,而《胡同》以朴实无华的生活书写时代发展的涓涓细流,亲切而又真实。虽然没有刻意歌颂党、刻意宣扬主旋律,但我们却能在三个时代的人情冷暖、时代变迁中感受到国家发展的进程、民族进步的力量,我想这才是主旋律剧集该有的打开方式。(大心)
《大考》注重把握生活细节让主旋律回归平民
央视一套、黄金档、以新冠疫情为背景、围绕一座县城里两个高三学生展开、讲述大家如何度过高考大关……这些元素汇聚到一起,一部主旋律的标配也就集齐了。但实话实说,《大考》就跟近些年那些优质的主旋律电视剧一样,一旦开始看,就很难停下来——太好看了!
首先是人物的选择,《大考》从学生视角出发,由几个学生为基点串联起同学、老师及其各自家庭的生活状态,非常接地气。然后是人物性格及优缺点的塑造,所有的人物都不是极端的,他们和每一个真实的人一样,兼具优缺点两方面。
电视剧中安排人物出场,是先确定身份、性格及优缺点,才引入特殊时期的特殊事件,这样的处理让观众先建立起了对人物的认知,帮助我们在后续的剧情中理解这个角色的一系列反应和决定。
不只是主线的几个学生,剧本的其他角色也是如此。比如,一中校长王本忠(王千源饰)、四中校长(陈宝国饰)、周博文的父母、吴家俊的父母,以及郭涛扮演的金和县教育局局长等诸多角色,都是按照这个模式来处理——把角色决定性的性格,隐藏在日常的生活细节里。或许这就是让主旋律回归平民的手段。
角色和观众一样,都会有相似的普通人的情感与认知,所以他们的每一次喜怒哀乐都能诱发观众的喜怒哀乐。当观众在情绪上与角色保持同频,主旋律叙事的目的就达到了,《大考》非常清楚这一点。(小奥总)
导报记者 曾宇姗 崔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