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谢谢你医生》导演张睿:经历多少生死,才能谈习惯

分类: 情感八卦杂谈 发布时间: 2022-11-22 13:04:34

近来播出的电视剧《谢谢你医生》,讲述急诊科的医生故事。澎湃新闻采访了该剧导演之一张睿。他最为观众所熟知的作品,是《余罪》《刑警队长》等刑侦题材剧集。此次是他首度执导医疗剧。

张睿自述,他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看海外的医疗剧作品,也对这类题材很感兴趣,此前多是与编剧共同打磨剧本的他,首次选择了一个前期剧本已创作完成的项目,也是因为对该题材的高度认同,以及与创作团队达成的默契:“很多剧都是顶着职业剧的外壳谈恋爱,但那种戏我们不太想做。”如他所说,《谢谢你医生》也有情感戏份,但比重不大,主要叙事放在每一个病例的故事上,他更希望讲述“医生和病人面对生死时的情感和抉择”。

《谢谢你医生》海报

“医生每天都在面对生死,从戏剧的角度讲,这个职业本身带了很强的戏剧性和冲突性。”张睿承认,但同时他表示,这更意味着医疗剧需要扎根生活,进行深度的调研。“行业剧(医疗剧)需要体验生活,了解这个行业。不光是了解行业外在的一些东西,还得了解行业内部的逻辑。”

导演张睿

实景拍摄,急中生智

从“外在”上,创作团队一开始就确定了实景拍摄,张睿导演坚持“现实题材最重要的前提是真实感”,要达到这一点,工作执行上要事无巨细,从人物造型,场景设置、到一个很小的道具,包括拍摄的手法,都是要准备得非常细致。该剧70%以上场景在真实医院(未投入使用区域)取景,少数棚内搭景也是根据医院急诊科一比一还原制作。

《谢谢你医生》剧照

因为疫情的原因,《谢谢你医生》在拍摄上有很大的限制,拍摄过程中,各种医疗器械有时候难以到位,“这种客观困难的存在,有时候我们只能去改变拍摄方案。”张睿举例道,剧中一场病人去世的戏,当时没有抢救的医疗设备给剧组拍摄,但时间原因,这场戏不能往后推。于是他临时决定,全程隔着病床边的帘子进行拍摄,整个做心肺复苏之类的抢救过程,全部是用帘子上的影子来呈现,加上帘子外家属的反应,“最后效果出来也还不错,像这样需要急中生智的时候挺多的。”大多数的戏份在医院急诊科发生,也会存在场景单一的问题,“怎么拍能让画面不单调,我们做了很多努力。相同的场景,尽量每一个都用不同的拍法,根据具体情节,人物关系,用不一样的机位和手法进行呈现。”张睿笑说,“每天动脑筋主要就在想这个。”

《谢谢你医生》剧照

从“行业内部”,整个团队自编剧体验生活起,到剧本创作,再到实际拍摄,“都有8-16人医疗小组轮番把关”。张睿回忆,在疫情之前,他跟为该剧担任顾问的医生们聊天,提到他们最忙的时候一天会接诊上百号病人,“让我很震惊”。疫情期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一直在一线坚守,张睿更是肃然起敬。

共情与和解

他提到一位医生告诉他的几句肺腑之言,“我们每天面对那么多的病人,每个人都把生死交到你手上,都渴望被治愈,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能治愈的疾病是有限的。”而面对生死无常,医生心里承担着怎样的压力?医生们的一句“习惯了”,让张睿有些感慨,“这是要经历了多少生死瞬间,才能谈‘习惯’?”

《谢谢你医生》剧照

“医生不是神,病人需要医生的帮助,医生何尝不是需要病人的理解。”张睿提到,这个戏如果能把医生面对的一些真实的问题和状况表现出来,让更多观众看到,了解到,促成更多的理解,“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除了刻画医生,张睿自认,该剧也着力刻画一个个病人及他们的家庭。张睿提到,跟急诊科的医生聊天,听他们说在急诊科,社会上什么样的人都能接触到。一位急诊科医生说,三句话他就能判断出病人是什么样的人,家庭状况什么样,家庭人物关系什么样。“因为在那样特殊的情境里,人们在生死面前,他当下的应激反应一定是最真实的,很能体现人性最深刻的一些东西。”

“这部剧里,选择的病例多是能给对剧中人物关系,人物命运有所延展和帮助的病例,以及在视觉呈现上会比较好看的。当然这里面能让人有感触的病例非常多。”张睿提及,让他个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篇幅不长的病例:一个高三学生头疼,妈妈认为孩子是找借口不想读书,导致救治不及时孩子去世。 “这个故事在我看来很真实,真实在于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因为你对一个人的误解和成见,导致事情变得不可收拾,得知真相后追悔莫及。我拍这个病例时,心里一直都特别堵。每个病例的故事,都会代入自己想一想:如果我遇到这种事,我会怎么做?”

《谢谢你医生》剧照

张睿认为,《谢谢你医生》试图在描写医生这一职业的工作状态之外,通过一次次生死抉择,探讨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人际关系和家庭情感的问题。“我们能在生死面前,看到很多人性的冲突,但同样,在生死面前,我们也能看到很多意料之外的共情与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