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江湖梦几番家国情
“剧能说紫荆季——我的港剧回忆征文活动”第二期正在进行中,详情和投稿请扫二维码
●胡一峰
回想起来,我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受到了TVB武侠剧的影响。
你要问我,何谓“玩世不恭”?我准会想起《射雕英雄传》中秦煌饰演的老顽童;说到“特立独行”呢,自然非老戏骨曾江的黄药师莫属。若再要问我:大侠是什么样的?我的眼前马上会浮现出郭靖,不,更准确地说,中国香港演员黄日华阔额方脸、一身正气的模样来。
上面提到这些人物,有个共同的“父亲”,这便是金庸。金大侠的武侠小说创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他的家乡人,我知道这位乡贤,已是30年后,方式是守着小小的黑白电视机,看香港“武侠片”。或许和图像不清晰有关系,那些剧的主题歌给人留下了更深的记忆。“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抛开世事断愁怨,相伴到天边”。虽然听不懂粤语,但《射雕英雄传》主题歌这悦耳的旋律,很快就哼在了嘴边。霎时,大漠黄沙、挽弓驰马,宛然眼前,英雄气、儿女情,荡气回肠。
TVB不是第一个拍金庸剧的,却是拍得最深入人心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几乎拍了个遍。TVB武侠剧的榜单上,除了金庸,当然还有梁羽生、古龙。《白发魔女传》里的卓一航、练霓裳,《云海玉弓缘》里的金世遗、厉胜男,有情人难成眷属,爱恨绵绵,凄美哀婉,实在叫人唏嘘感慨;《绝代双骄》里的小鱼儿、《边城浪子》里的傅红雪,真情真性,不拘俗法,颇有魏晋之风,浪迹江湖,飘飘自如,精神之超拔,让人既佩服且羡慕,构成了几代中国人的集体文化记忆。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以如今的影视制作技术和标准,反观当年的TVB武侠剧集,我们或许能挑出很多毛病:服化道不够精良,外景不够丰富,画面不够清晰,特效不够逼真,即便情节铺排、剪辑叙事,也不无可议之处。不过,前年我曾再次看过《射雕英雄传》,依然心潮起伏,不忍释屏。我想,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剧集中浸润着深沉的文化精神。记得梁羽生在悉尼的一次文学研讨会上说过:“几乎每一个武侠小说作家,都有他对于侠的不同诠释。但不管怎样不同,在那些侠的身上,也总可以找到中华文化的烙印。”诚哉斯言,中华文化正是TVB武侠剧及其原著的底色。
还以金庸剧为例吧,它的故事总是依托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关节时期,在大是大非的抉择中诠释“侠”的真谛,稳稳占据道义的制高点。故土之恋,家国之情,是他们共同的精神符号;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他们共同的形象内涵。那个门派林立、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在历史上无可查实,在文化上却分外真切,虚构的大侠和他们的绝世武功,也由此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成了点缀在中华历史文化长廊上的动人图景。
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虽以古代为背景,英雄们身着古装,说着半文半白的语言,却毫无陈腐之气,倒是拥有现代精神的灵魂。两情相悦的自由恋爱,得到最热烈的赞扬:黄蓉不顾父亲反对,执意选择傻小子郭靖;杨过和小龙女,突破礼法束缚,超越荣辱生死,为爱相守;超越世俗的清澈友情,受到最隆重的致敬:萧峰、段誉和虚竹,这三人性格、背景迥异,却义结金兰,惺惺相惜;刘正风和曲洋,正邪分途,令狐冲和莫大先生,老少代异,却是心心相印,高山流水,悲欢与共。
这样的一群大侠,和《史记》中的刺客、唐人传奇里的侠士,话本小说的绿林好汉都不太一样。我更愿意把他们看作中华侠义文化的现代转生。在他们的故事里,我们读到了善良、崇高、仁爱、信诺等人类永恒的价值理念,也看到了背叛、欺诈、杀戮等人间常演的活剧,还感受到跌宕的人生,炽热的情感,苦难的灵魂,甚至生活的定律,职场的法则,不知不觉代入其中,与文中人剧中事形成强烈共鸣。此外,TVB武侠剧快节奏的铺叙、市井化的对白、游戏化的叙事,以及鲜明到有些夸张的性格表达,渲染出浓郁的江湖感,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作为中国当代通俗文艺的湾区篇章,这些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曲折离奇的故事,久而弥醇的情感,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给当代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而且为中国流行文化繁荣创新打下了基础。这一点,只要看看这些年活跃在网络小说、网络影视乃至网络游戏里的“金氏”故事和人物,便一目了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湾区建设的热潮中,这个岭南文化的当代大IP仍将奉献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