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编剧周涌:医疗剧是极限状态下的生活剧
编剧周涌曾创作《男才女貌》《裸婚时代》《春风十里,不如你》等热播电视剧。按理说,作为资深编剧,深耕某一类题材足够轻松也稳妥,但他却总想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类型和题材的创作。近些年来,他自认“人到中年”,对生死又有了更多的感受,跟医院开始打更多的交道,遇到《谢谢你医生》这个项目时,正好契合了他当下想要创作医疗剧的想法。
《谢谢你医生》海报
原著小说《ICU48小时》的作者曾经学过医,写到的病例和救治过程较为专业,这些都是吸引周涌的地方,同时,原作将故事发生的空间,集中在急诊科,这也符合周涌对他想写的医疗剧的想象。
在周涌的观察中,中国从来不缺医疗题材剧,“但有很多穿着白大褂谈恋爱的剧”。“而我想写的医疗剧很简单,命悬一线的极限抢救,生死之间的人性拷问,我觉得这两点是医疗剧故事和悬念的唯一来源。”做这样的医疗剧,周涌认为,要解决两个问题:真实性和专业性。
真实性方面,一是医生的真实性,“能呈现出他们比较真实的工作状态”;二是病例的真实性,“在创作过程里,我们前期花了大量时间收集和整理了大概100个左右的真实病例,然后从里面挑选了几十个病例来做戏剧加工”。周涌表示,他有他的挑选标准,“一是避免猎奇来吸引眼球,二是避免简单的情感宣泄来谋求所谓的话题性。希望把着眼点放在我们面对生死,面对疾患时,人的痛苦无助,以及痛苦无助背后人性的光辉和温情。”
专业性方面,他坚持,专业性是医疗剧很重要的吸引观众的元素。“医疗剧就是生死悬念,是救治过程与死神赛跑的紧张感,而这种悬念和紧张感需要特别专业的医疗细节来营造。”
白宇 饰 白术
据周涌介绍,在《谢谢你医生》团队收集整理病例的过程中,除了关注病情和病人之外,还特别关心这些病例的救治过程。“我们希望写到的病例的救治过程都是符合专业操作规范的,都是在医院真实发生的,专业的医疗顾问也帮了我们很大的忙。”
采访中,周涌聊到了这部医疗剧的创作过程,也谈到了他作为一位在大学执教的编剧老师,如何看待年轻人创作的问题。
【对话】
我接触过的很多外科医生,他们都很“傲”
澎湃新闻:在前期创作中应该接触了很多真正的医生,对你在《谢谢你医生》的创作中有怎样的启发?
周涌:前期创作中接触了很多真实的医生,每个人都有他们独特的个性。医生每天都在和死亡赛跑,有时候会赢,有时候会输。但他们永远拼尽全力,对生命保持最大的敬意。但是没有完美的、无所不能的医生,我希望人物有自己的个性,有优缺点,让观众能看到这群医生是活生生的人,看到他们抢救失败后的沮丧,看到他们因为手术时间过长之后双手的抽搐,也看到他们在无能为力的时候的脆弱。
杨幂 饰 肖砚
澎湃新闻:他们的个性之中,有共性吗?
周涌:我接触过的很多外科医生,他们都很“傲”,我说的不是性格的傲慢,而是一种完美主义的倾向。因为外科医生一刀下去是定生死的,所以他们很多人都有近乎偏执的完美主义,他们要求自己非常专注,非常冷静,所以他们身上会有一种冷傲的气质。
澎湃新闻:医疗剧很多,但创作的切入点往往不同。《谢谢你医生》这个故事的切入点是怎样的?
周涌:我在创作中,确定了两个进入故事的视角。
一个是从医生的角度,我们并不是要写医生的恩怨情仇,他们怎么样在医院里生存,我们还是想写医生在面对病患时,他们的选择和态度。医学其实是一个很特殊的学科,医学面对的是疾病,而医学在疾病面前,总有失败。如果医生面对的只是疾病,只看治愈或是不治愈,但医生面对的是具体的病患,具体的人,那医生除了尽全力争取治愈之外,可能还有一份责任是陪伴病患去面对疾病,甚至死亡。我个人觉得,对于医学来说治愈很重要,但帮助和安慰同样重要,甚至会更重要。
另外一个视角就是病患的角度,人在面对疾病,面对死亡时,我们会看到无助和恐惧,也能看到生命的尊严,人性的光辉,爱和温情的重要性。而且观众其实可能更容易带入的是普通病患的视角,因为对于疾病的折磨,现实问题的考验,其实是普通观众更能共情的。
《谢谢你医生》剧照
感情这条线对于医疗剧来说,不能喧宾夺主
澎湃新闻:剧中,男女主角一开始在职业上分歧蛮大的?
周涌:男主角关注的是治愈不治愈,但女主角更多会关注,我们要怎么去帮助和安慰病人,因为我们要意识到医生的局限性。这个分歧是我们选择的切入点的延续。
《谢谢你医生》剧照
澎湃新闻:你前面也提到有些“披着白大褂谈恋爱”的医疗剧,那为了避免这种创作路径,是怎么规划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书写的?
周涌:写主人公之间的感情戏,这是不可避免会涉及的,观众也需要看人和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但我其实在创作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去避免写成一个纯粹的恋爱戏,更关注的是急诊科的战友情感,他们可能有观念的碰撞和冲突,但更多是在一起跟死神赛跑的过程中的相互帮助,共同努力的默契。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顺理成章地建立和产生更多的情感。但感情这条线对于医疗剧来说,肯定是副线,不能喧宾夺主。
澎湃新闻:剧中这么多病例,有没有让你特别共情或印象深刻的病例?
周涌:我觉得很多病例的故事,都能让观众产生共情。比如我们会看到老年伴侣他们的相濡以沫,人生最后阶段的互相扶持;会看到年轻男女在突发疾病,人生突然按下暂停键的时候的茫然无措;也能看到面对绝境时,病人和家属要面对的难题:究竟是好死不如赖活,还是赖活不如好死。在我看来,医疗剧是一种极限状态下的生活剧,疾病和死亡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生死背后的情感和状况,是大家都能共情的。
《谢谢你医生》剧照
面对好的IP,对编剧来说是更大的挑战
澎湃新闻:你入行多年,对于行业这些年IP改编为主、原创作品稀少的现状有怎样的观察和建议?
周涌:确实这几年原创会比较难出来。我想可能跟我们的整个行业生态有关系,和对产品生产的可控性要求有关系。平台或者制作公司,他们希望能从一开始就知道成品是什么样子,所以有IP的话,能帮助他们更有把握去做品控,而IP本身的前期影响和商业潜力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这个很正常。当然,如果市场上全是IP改编,那可能创作生态有点问题,长远来看对行业良性发展是不利的,原创作品基本上就是创作者自己的生活积累与感受,创作者个人的情感投入更多可能更能打动人。还是希望平台和制作公司,对原创有更多的耐心和宽容度,我觉得这种冒险是值得的。
《谢谢你医生》剧照
澎湃新闻:IP改编和原创,你都有优质的作品产出,能否聊聊你对于IP改编的方法论?
周涌:IP改编其实有两种, 一种是IP只在某个点上给编剧提供了一个创作基础,比如一个有意思的题材,一个丰满的人物,或者一个故事的展开方式,这种时候的创作和原创很像。
另外一种,反而比较复杂的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优秀IP作品。因为这时候,作为编剧其实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你要尽量理解和把握原作独特的气质和表达,要在改编中保持住它好的东西,但第二你不可能只做一个从文学到剧本的“译者”,要调动你和原著有关联的生活和情感积累,让你和原著的表达融合,产生好的化学反应,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难度有时候甚至会超过原创。
澎湃新闻:这个改编过程其实也和取舍有关?
周涌:对,这其实是编剧的取舍之道,要知道什么是必须要保留的,什么是一定要舍弃的。遇到原著作者个人风格特别强烈的,还要考虑怎么在影视剧里留存他的风格,这也需要编剧对文字的感受能力特别强。
《春风十里,不如你》剧照
举个例子,我之前改编冯唐的《春风十里,不如你》,那是很有他独特气质和表达的作品,但从戏剧改编的需求来讲,它缺故事情节,整本书的情节全用上,也就三集剧本吧。所以这时候对编剧来说,这个“坑”在于:你改得好,人家会说是冯唐的小说好,你改差了,别人会说这么好的小说怎么改成这样。所以面对好的IP的时候,对编剧来说是更大的挑战,因为结构人物故事情节,都要去完善,都要合理化,做大量原创性的扩充和补足。同时,把原著从文字描述到一个由人物、情节、故事、戏剧冲突组成的剧本之后,你还得留住原著独特的质感,尽量让它不走样。影视化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
创作者最大的资本就是生活
澎湃新闻:资深编剧的身份之外,你也是大学教授影视创作的老师,对于年轻创作者,能否给一些建议?
周涌:年轻人的优势在于年轻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脑洞大。创作中,脑洞很重要,但没有感受生活的能力,没有共情能力,只有脑洞,肯定不会让你的故事打动人。
很多年轻创作者有个问题,他们是从现成的作品中去学创作的,他们很容易把关注点放在现成作品的叙事方法和设定上,不太注意去感受这些作品背后的生活,甚至他们不会去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和人生,跟生活隔了一层。首先对一个讲故事的人来讲,不管你是编剧,导演,还是写小说的,画漫画的,只要是讲故事的人,都要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保持对生活当中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共情能力,这是最基本的素质。
澎湃新闻:疫情几年对影视行业冲击蛮大,很多创作者做不了项目,甚至改行。对于大家有没有一些建议?
周涌:疫情肯定影响的不光是影视行业,甚至影视行业也不算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对于任何人来说,遇到这样的困难,大家都是要去面对,要谋生存。但作为创作者,最大的资本就是生活,所以你当下的谋生存,其实也能为你将来职业发展做积累。在最困难的时候,如果你还是想创作,不要放弃目标,相信任何事情都有起伏的周期,也要相信好的内容是刚需,好的内容创作者一定能找到自己发挥的空间。不管时代、潮流、社会怎么变,人们对好故事的标准和需要不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