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的《坠落》实在是高
《徒手攀岩》 |
《云中行走》 |
羊城晚报记者 李丽
年轻女孩亨特和贝姬相约攀爬一座610米高的废弃电视塔,没想到上去之后却下不来了。上周五,一部无论人物、场景还是剧情都堪称“极简”的惊悚片《坠落》在内地影院上映,拿到了豆瓣7.2的高分,高于87%的惊悚片和81%的冒险片。
在106分钟的时间里,影院观众与片中女孩一道“被困”于高空中的方寸之地,体验在绝望中自救的极致心理过程。影片直接在主海报上打出了“恐高症状者谨慎观看”的警示语,但这无疑给了更多观众走进影院的理由。一直以来,惊悚片都是影院观众的刚需,也是小成本电影以小搏大的“高性价比之选”。而加入了冒险元素的高空题材电影《坠落》的问世,则为惊悚片这一广受观众喜爱的类型拓宽了外延。
惊悚片?冒险片?
《坠落》的主要人物只有贝姬和亨特两人。在曾经的一次登山运动中,贝姬痛失爱侣,从此一蹶不振。为了让她重拾勇气,好友亨特邀请她一起挑战攀登电视塔。
片中的电视塔年久失修,摇摇欲坠,这导致两人登上后不久,仅有的逃生梯便坠落了。但因为有了“极限运动爱好者超越自我”的设定,故事的起点跟过往那些惊悚片的“不作不会死”的套路相比有了本质区别。这正是《坠落》有别于多数惊悚片的特殊之处:它实际上是一部基于冒险片基础的惊悚片,其惊悚程度跟冒险的程度成正比。
影片中,不断脱落的塔身部件,四周环境的荒无人烟,没有信号的手机和头顶盘旋的秃鹫,都在一步步将人物的冒险级别推向巅峰。不需要像过往恐怖片那样刻意制造恐怖情节,《坠落》中两个女孩只需要偶尔轻轻挪动,便足够把影院里的所有观众吓出浑身冷汗。
斯蒂芬·金表达了自己对《坠落》的喜爱:“我希望这部电影是我写的。”这位美国“恐怖小说之王”常常在过去的作品中描绘人类在极端处境中的心理状态,但他仍然认为《坠落》“非常可怕”。
小成本,怎么拍?
《坠落》的制作花费了300万美元,在商业片中委实算是低成本制作。影片8月在北美上映后收获票房720万美元,后来在全球累计票房超过1600万美元,成为以小搏大的典范。
对于在影院中倍感震撼的观众来说,他们最大的困惑就是:这么吓人的高空场面是怎么拍的?
答案是:特效加实拍。
片中的废弃电视塔B67,参考的是美国第四高建筑——高625米的加州KXTV/KOVR电视塔。在现实拍摄中,演员们虽然不至于真的要爬上高达610米的电视塔,却也得在剧组搭建的高达30米的电视塔顶进行拍摄——后者搭建在600米高的悬崖上,这样无论演员还是观众都能真正感受到那种高耸入云的眩晕感。扮演贝姬的演员格雷斯·卡罗琳便说,她在拍摄时常常因为过度恐惧而感到胃部有一种“下坠感”。
影片导演斯科特·曼认为,惊悚片必须坚持实拍,因为“观众就想看我们玩真的”。因为两个演员实拍时远离地面,导演无法从旁指导,于是斯科特·曼选择了事先在自家后院里搭建一个跟塔顶平台尺寸相同的装置,跟演员一起摸索,在那么小的地方,她们如何坐立和睡觉。
有惊喜,有漏洞
在豆瓣上,56%的观众给《坠落》打好评,超过了打分人数的一半。人们称赞其视听效果带来的身临其境之感:“我愿称之为减肥片,看完消耗八百卡。”“恐高症已经吓瘫在电影院。”“至少让我分泌了十吨肾上腺素。”“一开始我是坐在椅子上看的,开始爬塔之后我是坐在地板上看的。”
也有观众指出影片种种不合情理的细节。譬如,在高达610米的高空,四周没有遮挡物,两位女主人公应该会遭遇狂风,而不是像片中那样坐得稳若泰山。又譬如,女孩们手机坚持开机了三天——不少观众指出这并不合理,以他们对该品牌手机的使用感受,这样的电池续航能力似乎有些夸张。
影片的反转式结尾无疑是这部小成本惊悚片彻底摆脱烂片风险的保障。在过去,惊悚片的结尾通常也会有反转,但基本都是“你以为一切结束了,但其实并没有”的套路。《坠落》的反转并非如此,该反转不仅是剧情上的,更是情感上的,这让人们最终能从剧情的高度现实感中走出,沐浴在人性的阳光下。与此同时,这一反转也让人们真正意识到此前他们看到的景象,其真相究竟是什么——正是这令人细思极恐的结局,让《坠落》真正成为一部无可置疑的惊悚片。
从冒险,到惊悚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惊悚片套路雷同、质量不高。尽管影院级视听设备能放大感官刺激,但仍然少有惊悚片让人看完觉得“值回票价”。《坠落》让人看到惊悚片摆脱悬浮剧情的可能,即用真实感充分调动观众的感官。而在它之前,已有一批同题材的冒险类型片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探索。可以说,《坠落》在2022年成功突破冒险片和惊悚片的类型壁垒并走红,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2000年的《垂直极限》跟《坠落》的情节颇有类似之处,同样以登山爱好者为主角,情感切入点也是主人公曾因痛失亲人而导致的心理障碍。故事里,彼得的父亲在一次登山中,为让儿子获救而毅然选择割断绳索,坠崖身亡。彼得从此放弃了登山事业,并与同为登山运动员的妹妹不欢而散。后来,妹妹在挑战喜马拉雅山脉西麓的K2峰时遇险,全队困在高峰上的岩洞里,由于食物与药物的紧缺,他们的生命岌岌可危。为了营救妹妹,彼得不得不再次登上喜马拉雅山,迎接自然极限和自身心魔的挑战。
2010年的《127小时》则在人物和情节设计上更接近《坠落》的极简感。这部电影完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2003年5月,美国登山爱好者阿伦·拉斯顿在犹他州一座峡谷攀岩时,因右臂被石头压住,被困5天5夜。为了逃生,他强忍剧痛,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先后将桡骨和尺骨折断,用自己的运动短裤当作临时止血带,然后用小刀从肘部将右前臂硬生生切断。从岩石下脱身后,为了与失血抢时间,他以超人的毅力爬过狭窄和风力强劲的峡谷,缘绳下到60英尺深的谷底,再步行5英里后与营救人员相遇,终于成功生还。
2015年的《云中行走》,则跟《坠落》一样在令人眩晕的高空感上做到极致。该片根据法国杂技艺术家菲利普·帕特的个人自传改编,讲述其克服种种质疑,在纽约世贸双子大厦之间走钢丝的故事。虽然很多观众评价,该片123分钟中最值得看的只有最后20分钟,但能看到在412米高空“云中漫步”的奇观,还是让多数观众感到满足。
2018年的《徒手攀岩》则展现了攀登者亚历克斯·霍诺德无绳索徒手攀登酋长岩的全过程。虽然这是一部纪录片,却也让不少观众“投诉”:看完吓出“恐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