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绝美之城》?

分类: 情感八卦杂谈 发布时间: 2023-02-18 06:23:07

首先非常荣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这部关于讲述了一个中年作家漫步在罗马,拾寻逝去青春记忆的故事。

电影叙事手法很有趣,讲支离破碎的片段把主线分割的很凌乱,但是很多片段断断续续连接在一起又变成了清晰的三条主线。以下是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我眼中的“绝美之城”

影片直译是“绝美”,译者加了“之城”,加的好。因为影片对罗马处处表现着母性关怀的爱意。

我不知道这部影片的导演是谁,私以为是伍迪艾伦,因为影片当中的取景那么得当优美,音乐也动听到无以复加,时不时突兀地闪出一些哲理对话,还有里面并不好笑的黑色幽默……没想到不是他。

绝美之城在影片的前十分钟将罗马的两个世界、两种生活鲜明地对照了出来:一种是游人和平常人眼中寂寥又富于古韵的文化之城,鸟鸣、孱流、动听又诡异的女声合唱团;另一种是社会名流们的奢靡夜生活,到处都是扭动的躯壳、无处安放又不肯善罢甘休的中老年情欲以及词不达意的只言片语和惊声尖笑。然后画面升格,主角道出了电影的主线之一:

别人都以为我我这辈子最喜欢的是女人,答案其实是“老年人家里的味道”。

实在不得不联想到自己,因为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察觉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不管是樟脑球还是绿植,不管是老烟袋还是各色中药,在老一辈的家中的那种异香总给予我们与世隔绝的遐想。似乎在他们弱不禁风的身躯和简陋的屋舍下,能获得比正当壮年的父辈那里更大的安全感。然而主角在影片中似乎一直想说的是——他害怕、讨厌衰老,到了那把年纪,不能再把时间浪费在虚与委蛇和徒劳无功之上,所以:

最爱的与最怕的,就构成了电影主线“们”的两个端点,并用不同曲线相连。

中间的一段插曲是主角朋友的儿子死亡,本是一次黑色幽默的演绎,到最后却成为主角的真切悲恸。他说,葬礼上,要在不显眼但又能被看到的地方表演,基本原则是不能哭,以免盖过死者亲人的风头。然而主角按部就班地表演着,却在扛起棺材的刹那绝望地像个孩子般哭泣。因为他离那个年轻生命的死亡这般接近,不禁意识到自己离人世终点也不远。另一次点题是主角看着朋友的装置艺术,从小到大一天一张照片记录下来的模样的变化,不禁又勾起主角年华悄然易逝青春散场不再的伤感。

另一条主线是:“大家都在问我,为什么不写书了?”答案很简单,因为他爱写作,因此也害怕写作。

影片初始的派对上,升格画面中主角的画外音是:我敏感,所以我注定会是一名作家。而主角也一直从事着记者这样的笔头工作并且攀升至上流社会,可见主角是具有才华和实力的作家,然而只写过一本《人体装置》的小说后再无创作,似乎成了他人生中的横亘在事业线上的遗憾。影片接近尾声时,本应是他采访圣徒,转而变成圣徒对他追问:你没有再写过书了。他的回答是:我想寻找更美好的事物,但是找不到。圣徒告诉他:我爱吃菜根,因为根很重要。然后一口浊气吹走了所有迁徙至此休憩的火烈鸟,似乎催促它们上路。菜根是菜的根本,就像生活是写作的根本,迁徙是候鸟的根本一样。

第三条主线便是对爱的渴望与害怕。

似乎初恋在任何男人心中都是一个结,一份情结。那是对爱情所有幻想幻化成真的一刻,也是用所有想象力去满足今后无论多少物质都无法堆砌出的浪漫。主角只要是躺着,就能看到那片海。脑海中自动播放韩红的“让我们忘了那片海,让我们来世再重来”,其实用在这里也没有什么不合适。那片海是他良好水性和阳刚体魄的温柔载体,而海岸不远处的灯塔是他偷食禁果的“圣地”。他常常能仰望到那片海,用回忆填补对爱情的空虚。直到他遇到朋友的女儿,那是他再一次离爱情最近的时机,却在一个陌生老妪的那句“现在谁来照顾你”的质问中不得不接受那个女人的离世。

伤心的主角想让马戏团的朋友将他消失,朋友告诉他:我只是个变戏法的,这不过是个戏法。存在,就像主角心口的痛苦一样,这样的真实是无法逃脱遁形的。就像一位作家曾说过:因无法免于世间的痛苦,所以常年生着灵魂的病。也许这也正解释了为何主角直到65岁依然孑然一身的原因。因为他对爱情既爱又怕。而恰在彼时,他的朋友决意远离让他失望的罗马。在那样一座城,有着和所有现代城市的通病:漠然。主角是朋友在罗马唯一的友人,每个人都对他的才华笑着鼓掌说着“bravo”,而他真正在乎的人给予的是不屑的背影。所有的掌声都只是所谓成功的浮华装饰,扯掉之后剩下的只是絮状物霉菌。

主角的初恋后来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男人找到主角后哭诉着说自己多么可悲,“我爱的人她却不爱我,心痛是最后的结果”。然而他们的女人死去后,那老男人立马有了新欢,而且一副青梅竹马甜蜜恩爱的样子,似乎在说:我找到了我的爱情。那之前的肝肠寸断算什么?罗马的爱情就像他们的派对一样,短暂的狂欢热烈激昂,迅速的散场杯盘狼藉。一个敏感的作家,敢于接近这个真相么?

影片有很多小插曲,诸如一直在寻找却从不用心找孩子的母亲,如果她能稍微弯下腰或想一想就能知道孩子藏在了哪里。男主发现了小孩子藏在下面的宫殿,然后发生了一段非常形而上又略显做作的对话:“你是谁,不,你谁也不是。”“可我……”

当妈的还没找到孩子,殊不知她女儿就在她脚下的宫殿笔直地立着。我臆想,此处是抛出一个问题:你寻找(自己)了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在寻找。

后面也出现了对于杯酒欢歌纸醉金迷生活的人们绝望眼神的描摹。什么才算是真的在生活,也许此刻身心异处,因此觉察不出时间在血脉中的烙印。

还有主角神秘的邻居,在邻居眼里,他那种国际通缉犯的身份都要比那些夸夸其谈的上流人士来的更加真切。

然后影片出现次主题:贵族的探讨。

那些上流社会的人们,纵然披金戴银坐拥豪宅香车,但他们血液中流淌的依旧是俗人的细胞。真正的贵族,那些公主,她们拥有罗马真正的财富,那些最美的建筑和馆藏。他们在凝望那些雕塑和画作时,那些艺术家创作的人物也在凝望着他们。这种凝望打破了时空的隔绝,并且直抵人心。在公主贵族和名流之间还有一种贵族,雇佣贵族。他们即使在破旧的家中百无聊赖看着电视节目,依旧穿成绅士淑女该有的模样,珍珠项链卦脖上,怀表卧胸怀。电话一响,他们就知道“生意”来了,就像通告明星,他们的出场也要求一些出场费,而他们的作用,就是在表面上提高名流派对的档次。所以影片中无时无刻在告诉观众,罗马是这样一座城,他保留着世袭的贵族血统,即使窘境潦倒,依然高昂着旧世帝国的头。

影片道出很多大实话,诸如“我并不想进入上流社会过奢靡生活,我只是想拥有击败他人的权力”。影片也探讨了很多艺术形式,从城市规划到博馆馆藏,从没有丝毫意义的抽象画作到写实派的装置艺术,俨然一部艺术史。

我觉得这部影片有一点与《云图》很像,那就是野心很大,想要表达很多思想,试图杂糅城市中人们的七情六欲,用身在此山中却又冷静而旁观的视角解读一座现代的绝美之城的通病。这座城市美么?美丽的风景,美丽的人,美丽的生活和美丽的艺术……他们追求一切美的事物,就连打针美容都要排队叫号。但总觉得这些美就像“美丽的泡沫,一刹那花火”,“全部都太脆弱,一触即破”。什么美丽才能配上绝美之城的称号?电影给出了答案——那些穿越时空凝望你双眼的艺术,那些寂静无人的街巷,那些教堂中凝结信仰动听明丽的圣咏,以及初恋少女半遮半掩的酥胸。

用电影原话做结尾(人人影视提供字幕):

通常事情的结束都是死亡,但首先会有生命,潜藏在这个那个当中,说也说不完,其实都早已在喧哗中落定。寂静便是情感,爱,也是恐惧。绝美的光芒,野性而无常。那些艰辛悲惨和痛苦的人性都埋在生而为人的困窘之下,说也说不完。其上,不过是浮华云烟,我不在意浮华,这就是小说的开始。最终,这不过是个戏法。对,只是个戏法。

最后,主角笑了,因为他找到了遁形于世的戏法:再次提笔写小说。

题外话,我太喜欢里面绝美的配乐了。尤其是《the beatitudes》提琴重奏。它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只有五个小节的慢板旋律,而5分多钟的曲目,并没有做任何变奏改编,只是将提琴的多声部运用起来不停复现这一旋律。调性中心是一听了然的C,先是小提琴之间的重奏,然后二三声部做微调,渐渐从低走高,而一声部应该是换成了中提琴或者大提琴,有了结实的韵味,然后低声部有了大提琴(也许还有低音提琴),浑厚圆润。所有伴奏都走大调,听着唯美而典雅,在第三小节后面两拍变小调,出现短暂的华丽忧郁。正因为这个典型的大调音乐演绎出的整体气质是略显悲戚的,才证明了作曲和编曲的别具匠心。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确很值得一看,不单单只是配乐的绝美,更多还是细节上的处理跟绝美。虽然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次意大利题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