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影视评论
电影《云水谣》影评 影片开场的大俯镜头交待场景在纽约曼哈顿,接着一组左、右摇镜头在交待晚年王碧云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把主角王碧云摇入画中,引入主题。这时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就是王碧云正在创作的那副油画,王碧云在创作这幅油画的初期设想是把它定为以蓝色调为主的雪山,大家认真看到电影后半部分的时候,会发现当王碧云在曼哈顿得知陈秋水与妻子遭遇雪崩遇难后,这幅画的再次出现就变成以红色调为主的一幅充满血腥的雪山画,隐喻了陈秋水遇难给她造成的内心震撼,这幅油画色调的改变直接体现了王碧云作为创作者其内心的改变,导演很聪明的将王碧云这个人物内在的变化通过这幅油画的外在变化而很充分的表现出来,我个人很喜欢这种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某一事物的外在变化表现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感觉很有深度、含蓄,不那么直白。 接下来,从开场一直就有那种比较激进的音乐随着电话铃声的响起,音乐停,故事开始,这段戏主要是音乐、音响与画面的完美配合,给人一种很舒服顺畅的感觉。音乐停,人物对话开始,这时的声音以现实生活中的声音为主,运用音效方面把观众带入现实生活的故事中。而对话开始,摄影师先是给了王碧云一个大俯的摇镜头,紧接着下个镜头是以王碧云面部的水平线位置给了一个摇的特写镜头,这两个镜头从景别上来说,是摄影师在一步更进一步递进的方式让观众去了解这个人物。 整的来说,这段戏是这部影片的开头,讲述的是现实生活中晚年的王碧云,所以色调无论室内、室外都是比较明亮的橙黄色暖色调,摄影师多采用运动镜头来向大家介绍新的环境,同时也在完成影片的叙事。 接下来王碧云孙女在墓地出现的那场戏,整个色调是冷调,人物的服装以及摄影师取舍在画面里出现的色彩都是比较素的颜色,整个色调给人一种阴冷、情绪上沉静的感觉。这种感觉也正符合墓地这一场景的气氛。这段戏色调的处理也达到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的效果。这段戏摄影大量运用了叠画的手法,并且运动镜头的速度比较缓慢,我认为摄影师是想在整个影片开头的节奏上控制的比较舒缓点,为后面情绪较激昂的高潮部分作铺垫,也在整部影片节奏上形成跌峦起伏的对比。 这部影片从整体来说,运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故事的现实部分与回忆部分穿插的叙事。 台北49年代末这场戏开始也是先通过闹市的一个镜头,交代了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以及老百姓的生活状态。这段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戏开始的第一个镜头,这个持续了三分钟的长镜头,首先这个长镜头考验的是摄影师对摄影机的调度,以及技术方面和构图方面的高要求,再有就是导演对这么大场面,如此多人物的场面、演员的调度能力。对于这个长镜头我仅从摄影方面作如下分析:1、这段长镜头在拍摄器材方面运用了斯坦尼康的专业减震设备。2、我个人认为这个长镜头在拍摄时并非一个镜头一气呵成,而是分开派的多个镜头通过后期的特技处理合成一个看似长镜头的效果。我这个分析的依据主要是其中有一个典型的从窗内到窗外的镜头,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由一个镜头完成。3、摄影师通过这个长镜头完成了介绍环境,并把观众带入青年时王碧云的家中,故事开始…… 接着王碧云家里的这场戏色调明亮,充满了阳光的味道,因为这是王碧云与陈秋水最初相识、相恋的甜美阶段。摄影符合着两个年轻人朝气蓬勃的相恋,把整个色调处理成相当明快的暖色调,气氛营造的轻松愉悦,这也是整部片子在故事上最美好的一段戏。在两个人在楼梯处见面时,几个人物面部特写镜头很好的表现出了两人一见钟情的那种惟妙惟肖的细节表情,在两人转身走的时候,音乐起,这是一段抒情的音乐,预示着爱情的开始。 由于篇幅有限,在这我就不一一分析,接下来我要评论的精彩点是陈秋水在王碧云家吃饭的那场戏。这场戏整体色调为蓝灰色的冷色调,隐喻着陈秋水将要离开王碧云家不好的消息,虽有几点远处暖色的烛光点缀,也只能代表一点家的感觉。这场戏在人物服装的处理上也以灰、黑、土黄和淡粉色,以及大面积白色桌布的素颜色为主,表现了人物内心情绪的低落。这段台词也很精练,特别是牙医的一句:“牙好的人,心就好”,陈秋水后来在北方战争时,对王金娣重复说了这句话,从这句重复运用的台词就体现出那时已改名为徐秋云的陈秋水内心对王碧云的思念。 另外我特别欣赏摄影师王小列在下段,陈秋水的家乡西螺戏中的一个空镜头,对景的气氛营造相当漂亮,特别是淡淡的烟雾的
TVB剧情网 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