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赏析
《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见习修女玛丽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她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和美丽。只要修道院的门开着,她就常在苍翠的群山间像云雀一样歌唱,在洁净的小溪边和潺潺的流水合唱。
她老是流连在野外而忘了晚祷的时间,她完全没有修女的娴静气质,而像一个野孩子那样,常常令修女们感到头疼担忧,但又对她充满爱怜。
修道院院长觉得玛丽亚不适应这种与尘寰隔绝的生活,该放她到外面看看。就这样,她来到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冯.特拉普是个心地善良的爱国者,他在服役期间功勋卓著,但不幸的是他深爱的妻子几年前死了,从此他变得心灰意懒,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家里再也没有了歌声,没有了笑声,也不许人家提到他的妻子。他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并不了解他们,老是像指挥水兵一样管理着他们。
玛丽亚穿着不合身的旧衣服,戴着顶破旧的帽子,拎着手提箱、挟着吉它离开了修道院。她一路放声高歌、蹦蹦跳跳、莽莽撞撞,一口气闯进了上校家。两人见面以后就发生了小小的争执。上校见她一身不合适的打扮和一脸的稚气,对她能否做家庭教师表示怀疑;同样地上校管教孩子们的做法也令玛丽亚感到不可思议:只要他的哨声一响,孩子们就从各自的房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来,排好队,挺胸,立正,“一”、“二”、“三”-------“七”按水兵操练的要求报出自己的姓名。玛丽亚被吓得目瞪口呆。
孩子们生性活泼可爱,各有各的性格、爱好和理想。他们不愿意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设法捉弄历届的家庭教师,使他们呆不下去。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乘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一会儿被子下还能找到两只靴子。但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她在上校离家去维也纳期间,用旧窗帘给孩子们做了漂亮的游戏服,领着他们走出楼房,去拥抱美丽的大自然,在芳草地上快乐地起舞;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音符,“多来米,米多来”孩子们快乐极了。他们越来越离不开玛丽亚了,而玛丽亚也无法离开这个家和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了。
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他惊奇地发现他那原本死气沉沉的家,现在竟出现了欢声笑语,充满了音乐之声,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了一个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特拉普上校冷酷的心开始解冻了,是玛丽亚重燃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他的心也告诉自己,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心地善良的玛丽亚。
玛丽亚不敢正视自己的感情,她对自己心中那份莫名的感情感到恐惧。于是,她选择了匆匆逃离。但孩子是那样的依恋她呀!怎么会舍得让她离开?他们甚至偷偷地去跑到修道院去找她。最后,还是修道院的院长最了解她:“玛丽亚,我们的修道院可不是用来逃避的”“孩子,你有机会得到爱”。“你必须找到答案。你必须回去。你必须面对它,你将要过你本来要过的生活。”因此,玛丽亚重返特拉普上校的家。特拉普见到了久别的她,再也掩饰不住地表达了满怀的相思与爱恋。而这一切,男爵夫人都看在了眼里。
男爵夫人知趣地退出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玛丽亚和特拉普上校快乐地拥抱在一起,唱起了那样甜蜜动人的情歌。“我一定是作了好事才会有此好运,没有做就不会有。你就在此爱我,不管应该与否。
这时正是三十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纳粹分子早已嗅出了上校家浓郁的自由奥地利气味。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节的当天,上校和玛丽亚蜜月归来,同时柏林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把他和全家置于严密监视之下。
借着参加民谣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们和修女们的协助下,他们一家人终于摆脱了魔掌,逃出了多难的祖国,他们获得自由了。
但是,在合唱会上,他们以满腔热情唱出的绕梁不绝、回肠荡气的对祖国眷恋的爱情之歌却永远地回荡在人们的心里:
薄雪草,薄雪草,每日清晨你向我打招呼。小又白,洁又亮,你很高兴遇见我。不管是在冰霜风雪中,永远含苞生长,永远含苞生长。薄雪草,薄雪草,祝我故乡永远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