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族为什么会不婚?不要婚姻可能更幸福
你知道有多少人选择不婚么?不婚的理由有哪些呢?一份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中国单身人群正日渐庞大:1982年中国的单身户是174万户,到了1990年有800多万人没有婚配;1990年前后,北京的单身男女在20万以上,而现在仅南京市这个数字就达到了40万,北京和上海两地已经冲破百万之众。另有一组上海人口情报研究中心关于上海市婚姻的演化数据:1980年结婚人数为18万对;1990年是12万对;1997年是10万对。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数据是在婚龄人口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出现的,而其中单身女性的比例有明显上升趋势。
一位自称年龄在24至30岁之间的女青年说:“婚姻是要负责任的法律和伦理关系。我是个害怕负责任的人,或者说是热爱自由的人,不想被婚姻束缚着。”
无论“不婚”是出于都市男女的自愿还是被动选择,也不论背后有多么复杂的现实原因和社会因素,他们都被人们整齐划一地冠以“单身贵族”、“不婚族”等新式头衔,“不婚”甚至成为现今社会新人类、新生活方式的一个时髦标志。
国外:“不婚”是常态
美国《纽约时报》最近报道,2005年美国妇女有51%独自生活,没有配偶。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独自生活的妇女超过有配偶的妇女。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人口学家佛瑞说,这是一个清楚的转折点,“年轻的女性不喜欢婚姻束缚。对于较年长的妇女而言,婚姻也没有提供她们希望获得的生活”。
在更追求个体的欧洲,不结婚则已经被称为“软革命”。法国社会对于“只要爱情不要婚姻”,大多持宽容态度,因为“结婚不会带来任何东西,也不会拿走任何东西”。
在日本,已经因为结婚率迅速下降而严重影响到人口增长。焦急的日本社会学家们奔走相告,呼吁年轻人的父母“压迫”子女去寻找另一半。
最新数据显示,伊朗人口目前大约有7500万,其中约1/3是15至30岁的年轻人。按照法律规定,伊朗男女法定结婚年龄分别为18岁和16岁;而根据伊斯兰教义,女子在9岁之后就已经成人,具有婚恋资格。然而,伊朗社会研究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大约有800万适龄青年选择单身。
专家:重在内心满足
社会学专家分析,希望独享自由空间、怕麻烦、对婚姻的恐惧、宁缺毋滥等心理都是“不婚族”拒绝婚姻的原因。
华东师大心理系张教授说,不婚族这是因为他喜欢自己的生活状态。因为在青春期到青年前期这段时间,一个人应该建立的亲密关系他没有错过,所以现在的选择是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不少看重自由空间的不婚者都属于这一类型。
很多的不婚族人也表示,婚姻太复杂,幸福的因素完全不像单身生活那么好控制,既然结婚不一定幸福,而自己目前的状态很幸福,那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尤其是看了几个同学、同事上演结婚离婚再婚的“折腾”,所以更加坚定了自己不结婚的决心。对此,张教授表示,婚姻是和独身、恋爱完全不同的状态,这类人对婚姻的不确定性有不安全感,不想牺牲目前的生活。
此外,张教授表示,如果父母婚姻失败或感情不好,可能影响孩子对感情和婚姻的态度,孩子可能没有学会和异性良好的交往模式。
我国婚姻著名学者李银河分析,对于女性“不婚族”而言,一是因为她们自身经济越来越独立,不需要男人或者婚姻也一样能够生存,这是把她们“拉”出婚姻的因素;另一个原因,则“推”着她们走向婚姻的反面,即婚姻制度本身的弊病,诸如婚外情、婚外性都从侧面反映出现在的婚姻制度本身有问题。她表示,不婚不等于没爱或没性,不婚女性也应有自己的生育权。在没有给婚姻制度找到更好办法的时候,似乎越来越多人选择同居来规避婚姻的“麻烦”,尽量享受简单生活,彼此经济独立,你情我愿,没有法令约束,却更代表自己忠于感情的选择。
“不婚族”日趋壮大,是不能忽视的事实,甚至有人呼吁,政府单位与婚姻咨询专家应关注“不婚族”的心理健康问题。
但心理专家指出,“不婚族”最需要的是“找到个人安身立命的价值”,即使不需要依附伴侣关系,也能自得其乐。“人生怎样都好,结婚好,单身也好,都只是一种生活状态。真正决定幸福的,不是结婚与否,而是个人内心的自在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