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22年,回归还是神作

分类: 情感八卦杂谈 发布时间: 2023-02-05 23:34:42

爆了。

烂番茄新鲜度91%,豆瓣上刚开分一度冲到8.9,名列今年最高分电影。

当1930年初版影片在德国公映时,还曾遭到过纳粹恶意破坏。

旋即在德国被正式禁映。

无论是否名副其实,这都是今年必看电影——

「西线无战事」

2022.10.28.德国

剧情简介

1917年春,一战西线。

一辆卡车上,四个年轻人正有说有笑,意气风发。

一年之内,他们将全数阵亡,但此时此刻,他们都很开心。

他们是同学,刚刚高中毕业,在领导者的动员下,激情奔赴前线。

他们向往着上阵杀敌,为国争光。

他们坚信自己是正义的使者,憧憬着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们的主人公,保罗,甚至不顾父母反对,伪造签名入了伍。

领取服饰时,保罗意外发现衣服的领子上缝着其他人名字的标签。

登记员笑笑,解释这可能是上一个人穿着太小所以送过来了。

说着便娴熟地摘下标签,将衣服递给保罗。

这显然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安抚新兵了。

这个亨瑞奇确有其人。

但保罗不知道的是,他已经于不久前阵亡。

成千上万个亨瑞奇死在前线,成千上万套衣服被回收,送去工厂翻新。

最后,再披到成千上万个保罗这样新兵身上。

一场无止尽的轮回。

随着保罗四人终于踏上战场,关于战争的美梦旋即破碎。

他们以为自家军队高歌猛进,胜利在望。

结果到了现场,先迎接他们的是一位满身是血的军医。

伤残太多,以至于运送他们的军车都要征用。

他们以为战场杀敌激情四射。

结果来到壕沟里第一件事,是舀走淤积的雨水。

随之而来的,是敌方又一轮地毯式轰炸。

保罗掉进废墟,捡回一条命,随行的同学却被炸得死无全尸。

还没从悲伤中恢复过来,上级已经吆喝着让保罗赶紧收集死亡士兵的狗牌。

而这,只不过是他们来到战场上的第一天。

他们甚至连敌人都还没有看到。

前方真正的战场上,还有更多骇人的事情等着他们去用性命经历。

能不能赢,对他们来说早已不再重要。

那已经渐渐变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

反战和人道主义

本片改编自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于1929年所创作的同名小说。

当1930年初版影片在德国公映时,还曾遭到过纳粹恶意破坏。

旋即在德国被正式禁映。

直到1952年才4月25日,才在德国西柏林的首都剧院重新上映。

如今旧事重提,那反战的呼喊,仍然迫切而响亮。

好的战争片永远是反战片。

这点,《西线无战事》显然做到了。

对于战争的残酷,本片描绘得足够直白细致,让人过目难忘。

冲锋战,白刃战,只是基本。

更多令人不忍直视的场面,本片也都一一展现——

尸横遍野的寂静战场。

整个人被炸飞,半个身子吊在树上的士兵。

一整个部队的新兵,因为没能及时带上防毒面罩,全军阵亡。

其实原著里的一些细节,写得更加细致,也更加令人匪夷所思。

比如,人被炮弹轰成了渣,黏在墙壁上,让人感觉可以用汤勺刮下来放进饭盒里。

但总体而言,战争的残酷已经被很好地在电影中得到展现。

原著作者曾经亲历一战战场。

所以除了死伤场面,很多战场上的其它小细节都体现得都十分到位。

比如,攻下阵线后第一件事,是喝机枪的冷却用水。

比如,士兵们最平静惬意的时刻,就是拉屎。

但本片最值得说的,可能还是改变了原著中第一人称视角的叙述方式。

保罗还是第一主角,但导演还另外添加了一条德军高层和法国方面交涉的故事线。

前方噩耗频传,德国一些高层倍感揪心,遂全力推动德国投降事宜。

然而在现场指挥保罗他们的总军官,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战争狂热分子。

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改编。

给原著更偏向于个人化的微观视角,加上了一个宏观的层面。

虽然有些对比显得过于刻意,比如士兵喝口汤都难,军官的狗却都大鱼大肉。

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

这些情节,荒诞到让人不可思议。

然而战争之中,又有什么荒诞之事不可能发生呢?

这些情节的加入,让原本就很惨的士兵们,显得更加悲哀而无奈。

因为他们的命根本就没被当做命,而只是被当成了达到可笑幻梦的工具。

尤其是在德军投降后,在协议正式生效时发动的总攻。

为的,只是德军军官那不愿以溃败收场的可笑自尊。

所谓万人性命,不如面上薄光。

优点也是缺点

当然,随之而来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宏观视角确实加深了士兵们的悲惨。

但或许是太想强调宏观,也或许是导演本身水平有限。

影片在微观的个人体验方面,做的很差,或者说平平无奇。

比如,片中删去了原著里很重要的一段休假的戏份。

大概是担心节奏会与战场脱节,但其实那一段还挺重要的。

讲的是保罗休假回家,发现自己无法融入原来的社会。

所有人的人包括他的父亲,依然认为年轻人为国捐躯理所当然。

众人高谈阔论,讲述着自己对于战争的看法。

保罗解释说不是这样的,对方大手一挥:

你得顾全大局。

保罗的心态,也在休假期间终于完整地发生了变化。

如果说在前线,他还有后方的家庭可以作为支撑,还有回归正常的希望。

那么现在则是完完全全失去了当正常人的资格。

这也是《西线无战事》最重要的核心:战争如何完整地摧毁一个人。

如今少了后方的这段故事,虽然大意还是能表达出来,但力量感明显弱了许多。

有意思的是,1930年和1979年的电影版本,则都保留了这一段情节。

同样的毛病也贯穿在影片整个故事之中。

比如,片中有这么一段戏:

在又一次日常的互相冲阵中,保罗被困在了敌军范围里的一个弹坑里。

于是只好装死,趴在刺鼻肮脏的泥土里。

等着等着,一个法国人掉了下来。

还没缓过神来,就被惊慌失措的保罗乱刀捅残。

随后,保罗开始痛哭,想要拯救法国人。

而在翻到法国人身上的妻女照片后,保罗更是悔恨得无以复加。

这一段其实是有一点突兀的。

感觉就像是保罗突然间人性觉醒,明白了战争的可怕。

而在原著中,保罗之所以产生愧疚,是因为他被迫留在这里太久。

换言之,保罗首先出来的情绪应该是害怕,而不是愧疚。

愧疚,只是在得到喘息之后才会回归的人性,是与生存无关的情绪。

但在本片中,纠结的过程被压缩了,省略了。

添加的保罗和好友凯特去农民家偷鹅的情节,也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第一次尚可理解。

毕竟在生死全凭运气的战场上,与其战死,还不如趁着没死搞点好吃的。

这一段情节也能很好地体现士兵们战场上的心理状态。

有吃的就好,哪管打仗赢不赢。

但,第二次就比较奇怪了。

此时,德军已经投降,所有士兵都在等着回家。

而在明知道农民有枪的情况下,凯特还是忍不住叫上保罗去偷鹅。

作为老兵,他们不可能不明白,战场上,哪怕是子弹的碎片都能杀死人。

更何况,凯特的角色特点就是洞察世事,行事稳重的老大哥。

如今这个改编,有点过于浪漫化和想当然了。

以及最后保罗的死亡,多少有些画蛇添足的意思。

当将军让保罗去参加最后那场战斗时,其实几乎就已经算是预告了他的死亡。

而且大家多多少少也能猜到,保罗一定会死在停战协议生效之前。

结果还真就是这样。

这个场景催泪,只是因为这个时刻实在太过戏剧化。

再加上优秀的配乐,里面所蕴含的情感力量还是很强罢了。

理性来看,导演这么处理颇有点黔驴技穷的意思。

添了这么一段最后总攻,又不敢改写保罗死亡的结局,只好摆烂。

和上面所有的例子一样,最终显得过于匠气和戏剧化。

全无原著娓娓道来的自然和冷静。

西线无战事。

这个名字来自于原著最后一段:

他于1918年10月阵亡。

那天,整个前线寂静无声,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那天战场上并没有发生什么激烈的战斗。

或许保罗只是被流弹击中而死,但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是整个故事的主人公。

但在日常的战报上,他并不值得被书写。

相较于现在的版本,前两版也是改编,但显然更符合原著精神。

一个想要伸手抓蝴蝶,一个想要站起来看白鸽。

同样的一声枪响,同样的一只摊在泥土里的手。

突如其来的死亡才更适合保罗。

因为他的朋友、亲人、道德、信念、都已经在这场战争中销毁殆尽。

剩下的,只有他自己的生命,而这也已经没有再拥有的意义。

眼看着一个青年渐渐被毁,交由读者自己去反思其中含义的故事。

最终被简单粗暴地抽离成了教科书式的反战演讲。

好还是好的,但对比原著,就差得太多了。

总地来说,这部电影似乎并不能配得上现在8.6的高分。

然而这或许也反应了一个令人无奈的事实。

在如今这个堪称电影荒漠的年代,人们对于电影的宽容度也提高了许多。

进步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人们想要的仅仅剩下不再退步。

而这就已经足够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