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浪漫的人生,最震撼的奇观!这部豆瓣8.9的火山纪录片,真的看呆了......

分类: 情感八卦杂谈 发布时间: 2022-11-17 12:03:13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上周,一部名为《火山挚恋》的高分纪录片释出了资源,引发了一波影迷圈的观影小热潮。

影片曾在今年圣丹斯电影节首映,荣获美国纪录片单元最佳剪辑奖,烂番茄首发新鲜度惊人地达到100%,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作明年奥斯卡的冲奖大热门。

8月来到北影节展映,也是一票难求,豆瓣评分高达8.9,可以说是今年口碑最好的纪录片之一。

“火山挚恋”的片名看着很像一部以火山为背景的探险类爱情片,实际上,这部百分百真实的纪录片,有着不亚于虚构故事片的强烈戏剧性与视觉壮阔。

影片聚焦一对法国火山科学家夫妇莫里斯(丈夫)、卡提亚(妻子),他们彼此相爱,也都深深迷恋着火山。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二十年多来,两人追随着全球的火山喷发和余波,结伴前往世界各地的活跃火山区,试图探寻它们喷发的秘密,捕捉、理解“地球的节律”,用惊艳的摄影和震撼人心的影像,记录所见所闻,并通过媒体和巡回演讲,向好奇的观众们分享自身经历。

最终,夫妻二人于1991年日本云仙 (Unzen) 的一次火山爆发中丧命,但他们给世人留下了关于自然的丰富知识和遗产。

和其他自然地理类纪录片比起来,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毫无刻板的科普教育之感,取而代之的,是原生态的魅惑与征服。

首先是影像,不易取得且日常难以得见的原始火山影像,壮绝瑰丽又残忍无情。

这也构成了影片的一大特色——没有搬演和后续的人物采访,直接让冲击力、吸引力最强的地理、真人影像资料(夫妻俩的拍摄内容、电视台采访他们的录像、同行伙伴们拍下的片段)自行展现魅力。

壮丽又危险的火山景观大多数由两位主人公所持有的摄影机、相机所拍摄。

镜头里常出现的红火山与灰火山,是他们主要的研究对象,从成因、到外形,再到“性格”都差异颇大。

红火山相对宁静、可预测、“危险程度不超过比利时的街道“,却相当神秘诱惑。

受板块运动影响,火山的岩浆从大地身上鼓胀、析出,看起来粘稠且富有跳跃的韵律,宛如一根根联结地球心脏的血管。

喷洒时像烟花,流动时则试图填满地表的每一个罅隙,像河流温柔地流经山谷,滋养、孕育着新的陆地。

有的则兀自落入海中,包裹它的海水仿佛正在隐忍的抽搐,冰与火一边敌对、一边共舞。

灰火山外形优美,往往是锥形,但却比红火山凶险得多。爆发后,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的火山灰将会遮天蔽日地腾起,宛若核弹爆炸或世界末日现场。

看似轻薄的灰尘,拥有看不见的致命高温,蔓延速度极快。假如正在喷发点不远处,这或许就是此人生命中的最后几分钟。观测经验丰富的主人公夫妻,就死于类似的火山爆发。

但在另一方面,致命的火山灰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毁灭一切后,又能成为土壤的超级养料,再度孕育自然万物。

地球隐秘、危险的内部运动,通过这些平常基本无法得见的一手影像资料,如实袒露在了观众面前。在夫妻二人的镜头里,火山神秘、宏伟,几乎可以让观者无法抵抗、忘却自我,深感自己的渺小。

与此同时,这些由胶片拍摄,舍不得移开,但大多数只有其中一人入镜的画面,也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镜头后拍摄者迷恋的眼神。

这种迷恋,既投射在火山所蕴含、喷涌、塑造的每一种物质和每一次反应,也安放在爱人的身上,更在他们与“危险”之间的亲密距离和身体伤痕。

“拍下来,都拍下来,才能留住与火山在一起的时间”、“近一些,再近一些,才能捕捉到更好的画面”……

敬业也好,疯狂也罢,夫妻二人与火山之间义无反顾的“挚恋”,成为影片的第二重吸引力,也是不逊于火山自然奇景的浪漫精神、生命意志。

在影片略带自嘲意味的旁白中,我们得知莫里斯(丈夫)、卡提亚(妻子)初次相识的细节已经不可考,但一张记录民众游行的新闻照片,却捕捉了他们互不知情的一次相遇,为未来从事冷僻的火山学研究埋下伏笔。

青年时,他们投身现实、付出热血,却无法改变现实的不公,更宏大未知的大自然遂成为这对知识分子眷侣的栖身之处。

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的琐碎纷争与安稳平和的生活日常,在雄伟、莫测的火山面前严重缺乏魅力。尽管这个出发点有点逃避此刻生活的意思,但也是知识分子群体里,相对普遍的一种精神写照。

但是,他们看起来“遁世”的心态,并没有沾染上意志消沉的灰色尘埃,而是在专注、进取的火山学研究中,登上了直至纯粹的理想主义巅峰。

通过旁白、夫妻二人的影像资料,我们得知他们并非百分百合拍,火山学的大类下,两人专攻的不同专业,或许也参与了他们的性格塑造。

丈夫莫里斯研究地质地理,喜欢拍摄动态的画面,取景视角偏向辽阔的大全景,讲究宏观和大历史,是一位长于面对媒体和公众的学术明星。

他的性格血性张扬,大胆把一切交给未知,可以让“地球决定我们下一站去哪”;也可以对着镜头表示讨厌普通人的社交生活,直言“假如能靠吃石头为生,我愿意一辈子住在火山。”

妻子卡提亚则是一个喜欢用相机捕捉静态和局部细节的地质化学家,关注的,是微观的反应与绝对常理。

因此她拒绝同丈夫一起坐皮划艇在硫酸湖上打捞湖底岩石,因为她知道强酸腐蚀掉他们的钢制工具,只是时间问题。

除此之外,她还负责幕后繁杂的资料汇总、出版的工作,性格更加谨慎,谨慎到火山考察时惯于走在丈夫后面,“因为他的体重大概是我的一倍,假如他走过去没事儿,那我肯定没问题”。

不过,这话还有后半句——“如果他遭遇不测,掉进深坑,我大概也会随他而去。”

夫妻俩时常打趣:“火山学家夫妇之间会经常喷发,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之间的感情”。他们共度后半生的决心,也不光基于共同的研究志趣(探索火山的奥秘,身为学者的使命),更在一种耗费全部精力,最终致命的热爱和投入。

在凶猛神秘的火山面前,一动一静的夫妻二人,也形成了完美的互补。精神上,则共享同一套人生观——为智性与激情倾尽所有,因为“理解,是爱的同义词”。

不过,影片主创和主人公并没有过度抬高这种罕见的浪漫,也没有忘记他们传奇故事里不可忽视的死亡结局。

到了后半段,灰火山的残酷、毁灭特性反复经由真实的影像资料复现,不断告诉观众,一次爆发,就可能在瞬间覆灭大片村庄,夺取上万民众的生命与家园。

这也促成了夫妻研究思路的转变——不光要在学术圈子里做专业研究,更要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和学术威信,向政府和火山带群众普及火山常识,以拯救性命、减少本可避免的灾难损失。

这对科学爱侣,遂在体验人生极致的过程里,完成了知识分子入世-出世-再入世的思想转型。

除了极尽浪漫的主人公夫妻和绝无仅有的火山景观,导演对于各类档案资料的利用、组接和旁白说明都颇具匠心,善于让素材自行言说、碰撞,产生惊人的化学反应。

旁白里的三言两语,也简洁生动地洞察到夫妻二人的性格特征和理想信念,不过度评断,分寸刚刚好。

在介绍相对专业的地理知识时,影片会采用动画形式加以说明,清晰好懂之余,还带有儿童科普绘本的趣味。

这也呼应了这对知识分子主人公可能给观众带来的感觉——学者盛名如此,但面对火山,却依然葆有孩童般的依恋、兴奋和天真。

可能是受限于导演的主题思路和人物已逝的现实,影片并没有在继续探索夫妻二人在互补-合作之外的关系状况,也没有详细呈现他们在火山研究中,“非雄壮”的细节,以展示更多的研究侧面。但它还是给大多数生活在柴米油盐里的观众,提供了一种不平凡的人生和罕见奇观体验,就像18年大火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徒手攀岩》。能看到这样独特的存在,也是非常震撼了。

(文/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