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秦昊:你看,大时代背景下的正剧也可以这么演
近来,电视剧《大博弈》正在播出,编剧周梅森聚焦国企改革,将时代浪潮中各色各样的人物书写得真实无比。其中秦昊饰演的孙和平,根正苗红的老国企人,闯过枪林弹雨的东南亚,上能大刀阔斧搞改革,下能屈尊降贵卖耗子药,是个极为真实,也极为有趣的人物。
《大博弈》剧照
周梅森的剧本打动秦昊
在刚接触电视剧《大博弈》这个项目时,仅仅是三五集剧本,就打动了秦昊和他的团队,初步也谈定了合作。但后面完整剧本拿到的时候,他反而有些迟疑了。“里面的台词量太大了,甚至一些剧情是靠台词来推动。”秦昊笑说,“我之前没有拍过这样的作品。(之前)都是大家能不说话就不说话。”
“其实大部分时候台词越多越好演,而且经常是长镜头从头演到尾,可能也不需要来回调度,拍那么多次演那么多次。”秦昊认认真真地解释,“但我个人开始时会有一些担忧,观众对这种形式的接受程度。”
最后打动他的,还是周梅森功力十足的剧本。“实在写得太好了,孙和平这个角色,一个既接地气又十分鲜明的人物,对我很有吸引力。”
秦昊在《大博弈》中饰孙和平
秦昊自认,这种吸引力,也跟他的成长环境有关系。他父母都是公务员,在他儿时,东北也经历了国企改革的浪潮,秦昊从小到大见证了不少浪潮中跌宕起伏的人物。“看到剧本时,我脑子里面是有画面感的,那些人物在我心里也都是有原型的。”他说道,“周梅森老师的厉害之处,在于真实,在于生活。它就是踏踏实实告诉你,在那样的时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让我觉得朴实真实。”秦昊道,“那么,既然让我来演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正剧,我是不是可以把自己一些对表演的理解放进去。”
试图让人物的表达方式足够生活化
像孙和平这样的老国企里力挽狂澜的角色,带动一个百年老厂焕发新生,很容易被塑造成一个范本式的英雄,说话铿锵有力,气势十足,“但我更希望能演出一个活生生的,鲜明的人。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遇上了一个大时代,经历了这样一个故事。”
所以,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开会时,秦昊都试图让人物的表达方式足够生活化,不需要用表演给他增加任何光环。“我跟导演在表演上商量最多的,就是在他身上再加点什么缺点,比如占小便宜之类的,让他更像一个普通人。我希望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表演方式,给观众选择。‘你看,大时代背景下的正剧也可以这么演,你看看喜不喜欢?’这是我的尝试。”
《大博弈》剧照
孙和平是传统国企里成长起来的,非常熟悉老国企的一切,但同时,从事跨国贸易又使他身上有非常新派的东西。“新旧”两套语言体系、行为规范先天存在冲突,这在表演中,就成了挑战。“解决冲突没有别的途径,只有一点,人物要很真,让观众相信你这个人物在生活中就是这样,只要观众相信,他身上什么东西,观众都能理解。”
剧中,秦昊与饰演钱萍的万茜有不少即兴的戏。因人物众多,篇幅所限,孙和平和钱萍的感情戏很少,那么,如何让观众在非常有限的戏剧场景中,理解二人的感情建立过程,这是一个挑战。几乎没有情感的单场戏,就需要演员在其他单场戏里,用肢体、情绪、一些碎词儿的即兴加入,在完成这场戏本来的戏剧目的的同时,让观众感受到两个人物互动的潜在情感流动,以及完成他们人物的后期延展性。用秦昊的话说,就是“让观众觉得这两人有戏”。
秦昊笑道,“这就‘强迫’我和万茜珍惜咱们每一场对手戏,只能把这场戏的信息说完以后,两个人再加点零碎的东西,一场一场,零碎的东西积累多了,就让大家慢慢带入到那种情景中,觉得这两人确实是可以在一起的,是应该在一起的。”
《大博弈》剧照
对于演员来说,只有足够复杂丰富的面向,才能成就一个好的人物。一部分观众在看多了雷同的作品、故事、角色后,也容易养成一种审美习惯:某种类型的人物就“该怎么演,怎么演”。
“但对我来说,不是那样的。”秦昊举例:“我见过百亿企业的老板,扎人堆里你完全找不到他,也见过有司机的派头比老板还像老板,这都是我生活中见到的人,不能通过表面判断人物,那也不应该通过模仿表面来表演人物。如果脱离了一个‘人’的基础,去演一个企业家,对我来说,这个角色就是失败的。”
《浮城谜事》剧照
很多年前,秦昊拍文艺片的时候,也经历过各种声音。“我记得当时《浮城谜事》上映时,有人说我那个角色乔永照,说‘你看他穿的那样,怎么能有那么多小三喜欢他?凭什么?’,可能那时候一些观众会觉得有‘小三’的,得是电视剧里那种‘大款开大奔,头大肚子大’那种。这就是影视剧给一些观众带来的某种刻板印象。但十年过去,现在观众再看这部电影,应该不会是这样的评价了。”
“我觉得观众的认知是逐渐形成的,是需要把好的作品,美的作品,各种各样的作品,都给观众,让他们自己选择的。现在的观众,很多都是看全球最好的影视剧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审美是非常好的。”
经历的每一部戏,都是有它独特意义的
秦昊认为,阶段不同的演员,在选角色选戏上,考量的重点也有可能不一样。“可能一些年轻演员,现阶段可能会考虑一些商业价值,这很合理。”
“而我现在的人生阶段,更多想的是演员的职业规划:这个角色我有没有演过?或者这个角色如果这次不演,以后我还有没有机会演这个年龄、或者类似人设的角色?还有一点,演员和角色之间也需要机缘,比如《大博弈》,如果10年前给我这个剧本,我可能不会演,因为那个时候对这个剧本理解不会有现在深。有了人生阅历,对世界的理解,对生活的认知到了一定程度,才能理解里面人物之间的交流,才知道这个剧本的魅力在哪。”秦昊指出:“这个角色你有没有理解?有没有表达的冲动?这个是最本质的。”
《大博弈》剧照
但在表达之时,如何面对外界的评价?作为演员要怎么去判断我的表演是不是完成的足够好?
秦昊回忆,走出中戏的校园后,开始演影视剧了,发现自己“完蛋”了。“我怎么演得那么夸张,太戏剧化了,这是怎么回事?”直到后来,有机会跟娄烨、王小帅等导演合作,去了全球最顶尖的影展,去看了人家的好电影,又对电影里的好表演有了新感受,“影视剧表演和舞台剧表演不一样,那怎么把握这个度?只能一步步通过作品去摸索。”
《青红》剧照
后来拍《青红》的时候,秦昊已经觉得自己大有进步,到了戛纳以后,“大家也很喜欢我,只要我一出现,大家就鼓掌。”但王小帅导演却对他说:你还有提高突破的空间。
再后来,看完拉斯·冯·提尔的《黑暗中的舞者》,秦昊大为震撼,女主都不是专业演员,但她演得那么真实。正好《春风沉醉的夜晚》来找秦昊,娄烨说,希望这个人物让观众看不出来他是个演员,秦昊心动了。“我就想接这个戏,我想不用任何表演技法,就完全用我自己的心,像拍一个纪录片一样,进入这个角色,让大家看到这样的表演。”
这部戏演完以后,秦昊确实得到了很多鼓励,但新的焦虑随之而来,“但我不可能总是这样不用技术地去表演,我也要塑造,但如果我塑造不一样的人物,又演得很夸张怎么办?我又困惑了。”还是娄烨找到他,说,“秦昊,你现在演任何角色,80分没问题的,就不会有人说你演得不好,但你就需要去突破。”于是秦昊接了《推拿》,有了沙复明这个很是精彩的人物。
《推拿》剧照
“所以作为演员来说,经历的每一部戏,都是有它独特意义的。这是一个学习技术,放下技术,再重新捡起技术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审美和技术之间反复找动态平衡的过程。人一生中,审美都在不断成长变化,技术是跟着审美变化。”秦昊说道,“演员永远是靠作品说话,一个演员,大家评价他们,通常不是只看他一两部戏好坏,是看他大部分的戏。所以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一种演员他永远都好,因为他永远演一样的东西。那如何总是尝试不一样的角色,有挑战,就会有失败。”
“可我的性格就是不断尝试,不断打破舒适圈,反而是如果演类似的角色,我自己心里还慌,我觉得这太舒适就没什么好事,反而我还会担忧。”秦昊坦然道,“我是把表演当成一辈子的事业,如果把一件事当成一辈子的事,那就不会在意一时的输赢。”
秦昊自认对演员这个职业有敬畏心,“我不是把演员当成一个只是养家糊口的职业,如果要只是养家糊口的话,其实对待工作的选择,就特别简单了,事少钱多离家近嘛,反正都是为了挣钱,你想那么多干嘛?但它是我的事业,既然是事业,你就会对它有规划、有憧憬、有目标。”
《大博弈》剧照
“十几岁的时候,我就想当演员了。”
十几岁的时候,秦昊看了姜文的电影,看了《教父》,特别入迷。“那时候我就觉得怎么这些好演员,怎么那么有魅力,我也想成为他们那样的演员。来演那样的角色,让观众感动。”可是家里人一听,都摇头,说“咱们祖宗十八代都没有当演员的,你怎么想当演员呢?我们谁也帮不了你,就别想了”。
可秦昊偏不信,依仗着十六岁时对表演的憧憬,一路走了过来。“十几岁时,我发现了演员这个职业用角色和作品,可以影响别人的思想和情感。现在,我最享受的依然是这个,一个角色可以影响到观众的情绪也好,思想也好,就那种共鸣。”秦昊说道,“所以我接戏的时候,都想很多,我会想台词观众会不会爱看?舞美真不真,观众会不会相信?可能有些都不该是演员考虑的问题,但我总希望我塑造的角色够真,能真到跟观众形成共鸣,因为这是我最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