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风俗?

分类: 情感八卦杂谈 发布时间: 2023-03-03 19:29:26

堂灯戏 堂灯是流行于夹江县麻柳、华头等山区的一种民间灯戏,已有上百年历史。演员都是当地农民,农忙种田,农闲演戏,自愿组合,除逢年过节时活动外,平时也给人家婚娶寿庆、修房造屋助兴演出。 堂灯戏表演情节比较单一,登场人物不多,一般为一男一女,不受场地限制。表演形式扭扭唱唱,活泼风趣,语言朴实,唱腔优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内容大多是民间故事,有对纯朴爱情的歌颂,有对嫌贫爱富的辛辣讽刺。 堂灯戏唱腔曲牌大体分为三类:一为堂灯主调,分男腔、女腔和男女同腔,每段唱到结尾三个字由内场帮腔并配以乐器伴奏;二为民间小调,多为外地流传而来,有“补缸调”、“望夫歌”、“鲜花调”“二十朵花”等;三为本地山歌、号子,有“送茶歌”、“麻柳湾”、“送行歌”、“大姐莫悲伤”等。其舞蹈动作有“蛾蛾儿闪翅”、“仙人背剑”,基本步伐为“十字步”、“走穿花”、“鸭儿摆尾”。伴奏乐器以胡琴为主,伴以唢呐、笛子、树叶琴及传统的打击乐器 幽默诙谐的花灯 花灯是传统的春节文娱活动的主要项目。表演者由“三花脸”和“幺妹子”(既可由男角色扮演,又可由女角色扮演)二三人组成。表演时先由三花脸出场念开场白,如“三花脸,本姓白,扯个白来了不得,今天赶云南,明天赶川北。话便如此,幺妹扭起来”。表演动作简单粗犷,二人走十字,三人则走穿花,扭起秧歌。一般男女角都不唱,女角一扭到底,男角时而做些滑稽怪相,逗人发笑。 女角有时在扭秧歌时,配合打“金钱棍”(一根一米多长的竹杆,中间串许多金属片,用它在地上、身上轻碰时发出悦耳的金属声)。 花灯唱腔有高腔、平调两种,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唱的多为祝贺恭维之词:如“东边台上打金鼓哟,西边台上打金锣,金锣金鼓齐停下呀,听我唱个拜年歌哟,一拜主家收成好,二拜主家福寿多.......”等等。此外,也唱些外地流传来的小调,如“鲜花调”、“卖苏花”、“柳连柳”。再加上胡琴、笛子等乐器伴奏;打击乐器以小锣、小鼓为主 竹麻号子 竹麻号子是夹江最具地方特色的号子民歌,流行于马村、中兴、迎江、华头等产纸区。以往打竹麻制浆全为人工操作,生产中边打边唱,一人领唱众人和,既协调了动作又减轻了疲劳。因此,嗓音好歌词记得多的人很受重视,争相聘请担任领唱。 竹麻号子的曲牌和腔调自成体系,有高腔、平调、“当当且”、“连环扣”、“扯麻花”、“银丝调”、“石王调”等十多种;可一曲单唱,又可数曲联唱,节奏较强,变化较多,具有地道的夹江纸乡气息。歌词内容与山歌大同小异,既有随意套唱,又有即兴创作,见啥唱啥,连过路的路人都可入歌。 为抢救保存县内山歌及号子歌词,1982年文化部门组织专人收集到250首,经整理筛选收入《夹江民歌集》120多首,1984年地区出版的《乐山民歌集》选载了其中54首,《四川民歌集》选载了15首。 高桩彩会 彩会是民间传统文艺活动,有地会、平台、高桩三种形式。 夹江县彩会活动历史悠久,高桩技艺在省内颇负盛名,1982年国庆节城区出会,地区文化部门曾通知各县派人前来夹江参观学习,雅安、天会等地也派人来观摩,其间多有礼聘县人前往指导扎会者,如洪雅、峨眉、青神等县。 彩会是一种造型艺术,高桩是把支撑演员(一般都是小孩)的铁桩借服装、道具掩护,构成立体画面,如《踏伞》女角站在撑开的伞上,《活捉王魁》女角站在鬼卒手持的提牌上。《扯符吊打》中,王道陵悬空吊着。其险、奇场面使不少观众瞠目结舌,叹为观止。1980年代以后,利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并将原人力抬着游行的“会墩”改在汽车上,场面容量大,增加了人物配景,使夹江彩会更添异彩。2001年6月夹江举办首届国际陶瓷节期间,造型独特、寓意深远的高桩彩会,大饱了中外友人和客商的眼福。 张爷会 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夹江县一带每年农历四月初四举行,相传该日是张飞的诞辰。届时,屠户门纷纷备好祭品,前往庙中祭祀叩拜祈求鸡毛蒜皮保佑生意兴隆。 蔡侯会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夹江县一带每年农历八月举行。夹江是著名的纸乡,坊众多。广大造纸艺人奉蔡伦为祖师,家家供奉蔡伦神像农历八月正什新竹末沤好、旧料已用完的闲暇之期,艺人们便集资办蔡侯会。 夹江方言 夹江是文明礼仪之乡,民风纯朴,人们交往中很有礼貌。问人总搭上“请”字,麻烦人时会说“难为你”“负累你”,不用人感谢就说“理当的”“没来头”,进门入院说“恭喜发财”,早中晚见面彼此互问“吃早(午、晚)饭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