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为什么喜欢宋主英?
3次谢幕,5分钟的自发起立鼓掌,这是美国当地时间13日晚,宋祖英在大洋彼岸的独唱音乐会上的动人一幕。为晚会担任主持的是学外语出身的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现场伴奏的则是世界著名的美国纽约国家交响管弦乐团。 因为宋祖英美国独唱音乐会的巨大成功,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市长安东尼于当日宣布,2006年10月12日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宋祖英日”。 这是被称做“第一高度”的宋祖英第三次在西方最著名的舞台上演绎具有中国民族风情的歌曲。作为美国最高艺术殿堂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打破向来不许“装台”的惯例,破例为宋祖英的演唱会挂起了浓郁东方文化的六盏大宫灯。作为中美文化年的组成部分,这台主题为“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的演唱会以交响化的中西合璧感动了美国观众,也验证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硬道理。 文化可以交融,可以合璧,但必须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才能焕发出让其他民族激赏的新奇审美力量。从宋祖英演绎的18首民歌看,无论优美旋律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还是压轴的《爱我中华》,抑或《木兰从军》、《龙船调》、《出嫁歌》、《好日子》、《蝶恋花·答李淑一》、《孟姜女》、《猜调》、《小河淌水》等,中国文化的深邃意境随着宋祖英甜美敞亮的天籁之声潺潺流进美国观众的心田。虽然中美存在着语言的差异,但美国观众“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门德尔松)至为要者,美国观众的如醉如痴并非简单意义上的猎奇和新鲜,那是对于另一种文化的独特审美惊艳。是在“音乐是人类的通用的语言”(约·威尔逊)的指引下所达到的心灵的同感和文化的共鸣。世界著名的美国纽约国家交响管弦乐团和合唱团的现场伴奏,身居欧洲并在多个国家著名歌剧院担任首席指挥家的汤沐海的指挥,杨澜的现场主持,则使这台演唱会达到了中西文化的有机交融。 以中华文化内核征服世界的例子并不少见。就在不久前,具有中原文化意味的河南豫剧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演出大获成功,而其中不少演员还是业余的。而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闭幕上,艺谋以中国民歌“茉莉花”为主旋的舞蹈虽然在华人世界备受诟病,但也得到了西方社会的一致称赞。至于电影,艺谋的“西部片”如《红高粱》、《老井》等也因淋漓尽致的东方文化主调赢得了西方人的青睐,凯歌的《霸王别姬》亦是如此。事实上,哪怕是带有瑕疵的文化作品,只要充满了民族精神,也会得到异质文化的尊重和激赏。 在全球化潮流汹汹的情势下,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直面撞击和和合是无可违逆的大势。但是无论“走出去”还是“请进来”,民族性的内涵是不能丢的。正如宋祖英,无论舞台是在美国、欧洲还是澳洲,无论伴奏的乐队是多么知名的交响乐团,音乐的旋律和歌词体现的文化精神都是民族的和中国的。试想,如果宋祖英迎合美国人的文化趣味,将中国民歌美国化,或者用全球通行的流行元素演绎中国民歌,她还能走进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至多是一场缺少文化色彩的激情商业演出而已。 由此联想到“民族”和“世界”失衡的文化现象,颇让人担忧。一是过分迷信文化传统的“国粹派”兴起,僵化理解“国学”,并因此否认现代教育,率性发起所谓“读经”甚至对古代文化名人的“偶像崇拜”。畸形的“国学”热就属于此例。二是全盘西化的文化风潮,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彻底颠覆。凡是存在的西方的东西,一切照单全收,所谓“流行”和“前沿”的实验文化产品和颓废的文化现象是也。三是在商业功利思维的驱动下,形而上地理解中西文化,用粗劣的手腕捏合中西文化,结果导致中西文化的“形不散神散”,至今毫无停歇的“申奥电影”是也。 中华文化要传承,中华文化要远播,所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都是中国软实力的体现。文化工作者是选择狭隘的孤芳自赏和迷失自我的模仿还是选择开放性的融会贯通?宋祖英给出的答案是:坚守民族之魂,方能走向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