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成开春剧王,集均播放量破3500w,才有资格成为平台s+/s级大剧?

分类: 情感八卦杂谈 发布时间: 2023-04-04 23:44:20

娱乐专稿(胡图图/文)

市场中的头部项目越来越多了。

这段时间,仅新开机的头部大剧,就有郑晓龙执导,罗晋、马思纯主演的《侦察英雄》,根据亦舒同名IP改编的《承欢记》,以及如同《玉骨遥》《长相思》等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大众拉出来“溜”一圈的待播古偶剧。

头部大剧,按照平台当前的电视剧分级制度,它们也被称为S+、S级项目。有些平台甚至会用S++来凸显出项目的“头部性”。

这些项目它们是如何通过内部机制被评选出来的?换言之,S+/S级大剧究竟长什么样?

在与多位业内人士及平台相关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我们将这项较为幕后的评选流程搬至台前,与读者进行分享。

想要成为S+/S级大剧?先“过会”

刘微是一家影视公司高管兼编剧。她坦言,一部作品想要在平台内被评级为S+/S级,得先“过会”。

这是一项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的实力比拼赛。

根据腾讯视频2020年的内容分享会介绍,彼时腾讯视频每年收到的项目提案大概是1000多个,项目通过率为30%-35%。到了去年,各平台高管在朋友圈晒出的“几百个项目提案,最终只过了一两个,且还都是大IP项目”的言论,成为市场主旋律。

刘微认可这种言论。在她看来,去年各平台的项目提案通过率至多只能达到5%。

为何提案成功率变低了?大环境来看,这必然与各平台高举高打的“降本增效”策略息息相关。另外,就是这几年处于影视寒冬,“疫情”、市场“资金流短缺”的客观因素,也成为影响公司项目开机率减少的关键。

刘微对这样的市场现状深有体会,“其实就是平台所需要的产能下降了。之前我们做定制剧,还会分头部项目和中腰部项目,现在就只剩下头部项目。或者说,能够过会的,至少也得是A+级配置。”

这也是导致平台提案会通过率低的另一层原因。

“以往三家主流平台审核剧本时,一般会找我们要5集剧本,加万字人物大纲和人物小传。那个时候,芒果还只要一集剧本,甚至不要剧本就可以立项。后面,芒果开始要3集剧本,三家平台则是要8集。发展到现在,三家主流平台包括芒果,已经开始要一半的剧本,甚至已经出现要全剧剧本的现象。”

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来自某大厂前制片人夏天的认可。她告诉娱乐娱乐观察,不仅仅是剧本审核更严格了,具体到当下的每一个审核环节、流程,平台也是越来越严苛。

刘微介绍,以往的项目评估会,大概会先后经历两轮审核:分别是更看重剧本的初筛,也就是平台会命名的“预选会”——大概是几百个项目同时提上去,平台会根据自己的评估标准、审美留下一小部分剧本,进入下一轮,也就是平台内部的“决策会”。

“第二轮评选平台会更加看重作品的演员、导演、制作团队等卡司。”刘微说。

但是在现在,一个项目在“过会”后,也是需要进行反复多次定级。夏天说,目前各平台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评估体系。优酷是叫做‘中台’,其他平台可能叫法不同,但大抵流程、审核机制相似。

“一般是在项目立项前,按照剧本进行首次评级;待到项目开机前,平台会进行二轮评级,以确保项目书中提到的演员是否具有真实性。再来便是,在交片前平台会根据拍摄完成的内容质量,再度评估;然后就是开播前,平台会根据最终成片再度验货,然后根据片子的具体质量进行宣传、资源曝光的匹配。”

至此,一部作品的评估流程,基本上就完成了。

刘微、夏天能够理解平台审核机制的越发严苛。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在如今的市场行情下,一部作品能够“过会”,至少也是需要达到A+级资源配置。

这也凸显出想要成为S+/S级作品的难度。

S+/S级大剧长什么样?

问题来了,S+/S级作品究竟长什么样?换言之,哪些因素会影响一部作品被评选为“头部”。

两位受采访者坦言,实际上就是项目“过会”流程中所考察的那些元素。即,平台在对剧本内容认可的前提下,对该项目的IP、演员阵容、制作团队等资源配置进行不同维度的要求。

正如大众所看到的,平台对于头部项目的要求,也是来自于各个方面的“最顶级”配置。

比如,在演员阵容上,S+/S级大剧会邀请至少一到两位top级当红演员,制作班底也会要求市场中的top级团队。包括在IP选择、投资成本和项目宣发经费上,也都如此。

制片人许可坦言,即便是在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平台的头部项目制作经费也是在亿级别、宣发费用则达到上千万。

具体到每一部项目,它们也会在评估标准上透露出一些“取巧性”。

比如在题材维度,许可说,“古偶剧和市场中正流行的题材,就为平台首选。”

“古偶剧主要是市场基本盘比较大,一般这类题材又都是‘大IP+流量演员’的集中营,被评选为头部并不难理解;正流行题材之所以也会比较容易,这是因为得到了平台的鼓励。比如说《狂飙》,它火了后,平台是希望看到更多的同类型作品出现的。”

在演员挑选上,“流量型”演员比中生代实力派演员,更占据优势。

夏天说,即便是像姚晨、海清这个级别的演员,她们主演的作品,也不见得可以被平台定级为S+/S级。“姚晨是因为重心并不完全在电视剧,海清则是需要看题材,如果她主演都市家庭剧,那肯定就是头部,但如果是想尝试一些新题材,平台也需要再三惦念。”

一些首次“下凡”执导、或主演电视剧的重磅级电影人,他们牵头的项目也更容易被评为S+、S级作品。许可说,“知名电影人的光环还是好使的,但效果可能只有一到两次,他们的作品如若一两次都未能达到理想的播出状态,平台对他们的项目定级,也需要重新预估。”

目前大众市场颇为关注的王家卫首次“下凡”的作品《繁花》,便是一部标准的S+大作,名导王家卫能否经受住大众市场的检阅,平台与观众都在静待。

“一些爆款‘剧二代’,平台也会为其开‘绿灯’。”刘微说,倘若《苍兰决》现在立马官宣第二季,平台基本上不太需要对该项目进行相关评估,就可以直接定级为S+。

“像这种级别的爆剧,各家平台都会争抢着要,别说审核了。光拼手速,都是个问题。”

在挑选制作公司层面,与平台有深度合作,甚至是直接有股份的公司,也更容易获得平台认可。“囤积了大量马伯庸IP的留白影视,它有爱奇艺参股,它家的项目在平台内部定级上,较容易定级为S+/S。”刘微说。

除此之外,与腾讯视频有过合作的新湃传媒,“爆款剧”《陈情令》的制作方;与腾讯视频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灵河文化,以及与爱奇艺形成绑定的万年影业,这些公司制作的项目同样更容易过决策会。

“其实就相当于你用一部爆款内容证明了自家公司的制作实力,那第二次与平台合作,显然就会更有优势。”

综上,一部S+/S级作品的模样,大抵也就被描绘出来了。

当然,以上的任何一种情况,于平台分级制度而言,都不是单一选项。平台在挑选一部作品时,首要条件还是先看剧本。

“这还是一个顺序的问题,平台评估一个项目的方式,永远不会说我因为某个演员、某个制作公司决定来做,我不看剧本,就给他定出一个级别。这在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基本不可能会出现。”许可说。

一定是“爆款”吗?

当一部作品已经被定级为S+/S级了,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就一定是爆款?显然平台和市场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刘微说在平台内部审核机制中,一部作品的投资产出比是平台在前期考核的关键。

“优酷的头部自制剧投资产出比要求在130%,版权剧则需要达到170%。”

刘微解释,所谓的项目投资产出比,就是每部作品能为平台带来的会员拉新、广告招商等收入,与投资成本的一个计算法则。

这项略为细致的数据指标,并不是行业公开的秘密。兑换为观众更易理解的,大概就是平台对于不同级别作品的集均播放量。“目前,优酷对自家S级以上的作品集均播放量要求是在3500w+,腾讯和爱奇艺具体数据不详,但应该不会比这个低。”刘微告诉娱乐娱乐观察。

在她看来,集均播放量是业内比较信奉的一个数据指标。“有些作品可能会受到IP、演员卡司影响,前期播放量非常高,但是后期作品口碑没能达到预期,就会出现断崖式下跌。集均播放量可以更客观地看出一部作品的市场表现。”

云合数据发布的《1、2月电视连续剧报告显示》,当前市场中集均V30有效播放量在3500w的电视剧仅有3部,分别是《狂飙》《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我们的日子》。其中《狂飙》以2亿的V30集均播放量,遥遥领先。

“之前市场中某电影大花‘下凡’主演的都市家庭剧,集均播放量就只达到1100w,与平台定级的S+明显不符;一些播出效果不及预期的S+古偶剧,也是时有发生。”刘微分享。

刘微说,让她和同行感到意外的,还有一些作品。比如一些播出前还只能被评级为A级及以下的作品,如《苍兰决》《御赐小仵作》《一闪一闪亮星星》(分账剧)等作品,播出后意外收获“头部剧”效果。

另外就是一些主打中老年市场都市情感剧,如李一桐、陈建斌主演的《爱我就别想太多》,刘恺威、陈都灵主演的《这就是生活》,令平台十分满意。

“这些剧可能在年轻观众眼里,并没有太大吸引力,但对于固定的电视剧受众而言,市场基本盘还是比较大的。加上他们的播出方式多走台网发行,或者是多平台分销,也就自然的加大了剧集播出流量。”

一个新问题是,平台的剧集评级制度下,为何也会出现“实际定级与播出效果”并不完全对等的现象?

在几位受访人看来,这依旧与平台的项目评估体系有关。“就像平台在项目评估前期,会考虑每个项目的投资产出比一般。说到底,这还是一场比拼‘流量’的项目筛选大会。只是这两年,平台对内容质量的要求更高。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基本盘加持,AB级作品就很难被评为‘S+/S级’。”

具体到各平台的评估细节上,刘微也曾感到过“头痛”。“现在各平台基本都是工作室制度。他们的评估团队,人员构成相对复杂。你对接的评估小组人员不同,得到的反馈意见也不尽相同。”

刘微说,自己就曾有过同时两组人员与自己对接的经历。“最后两组人员给出的评估意见,并不完全一致,这让身为乙方的我们非常头疼。”

制片人夏天也分享了自己从业经历里遇到过的某个“疏漏”。

“之前公司内部的评估小组里的某个员工,将一位电影导演投递过来的项目书,误判为‘首次执导网剧’,但实际上,这位导演在2018年就拍摄过网剧,甚至将A级剧作出了S级效果。这次失误,也让外界对平台内部评估机制造成一定误解。”

夏天说,其实平台内部的评估小组人员流动很大。不同阶段,平台的审美需求也会有所不同,甚至会经常出现团队审美不一致的问题。这也是作为乙方,刘微提到的“有时接受意见不同”的原因。

“各平台有各平台的审美,我们理解也尊重。”刘微说,现在平台的审核机制是越来越趋向于严格和谨慎的。包括在一些合作方式上,平台也越来越遵循“内容为主”的理念。

“现在有些平台已经开始直接跳过影视公司,让它们的内部团队,去与诸如导演、编剧这样的创作者们直接打交道。”刘微肯定了这种做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希望可以加大创作者们的话语权。”

但与此同时,作为乙方影视公司的高管,她不得不为中小型企业公司感到担忧。“影视公司和制片人在与平台合作过程中,基本上是起到弥合和组盘的作用。现在平台直接跨过影视公司,直接和创造者产生联系,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而言,已经极大的压缩了大家的生存空间。”

如今在各平台都高举高打“降本增效”的策略下,平台、观众与市场显然都在为迎接影视行业的“新时代”而去做准备。

可问题却给到了一些中腰部企业,在缺乏一定资源整合能力、市场评级制度趋向于头部阵容的当下,这些企业又将如何与市场中的头部公司比拼实力?这是留给平台思考的问题。

(注:文中采访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