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泰和他的“钢铁家族”

分类: 情感八卦杂谈 发布时间: 2022-12-20 22:51:25

十月热映电影《钢铁意志》,凭借着鲜活不刻板的人物塑造和细腻接地气的剧情,打动了无数观众。尤其是林永健饰演的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孟泰,更是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敬重和喜爱。

那么影片背后,真实的孟泰有哪些故事?他的后代,又是如何传承“钢铁家族”的精神意志呢?

孟泰剧照(央广网发 剧方供图)

孟泰,1898年8月出生,河北丰润县人,原名孟瑞祥。十八岁那年,河北一带遭了天灾,孟瑞祥背井离乡,到辽宁省抚顺市一个煤窑里当苦力。

孟泰资料图(央广网发 鞍钢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影片中,孟泰作为主演之一,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出场?而赵铁池也没认出他呢?原来,早在鞍山解放前,孟泰就已经带着妻女远赴通化铁厂,修复当地两座坏掉的炼铁炉。

当时已是初冬,天气寒冷,铁管子冻得都粘手,可孟泰连烤火的时间都舍不得耽误。为了赶工期进度,他每天5点半就到厂里,哪里最危险、哪里最脏最累,他就抢着在哪里干活。孟泰对工友们说:“多干一把,炉子就早开工一天,早出铁早支援前线,解放军打胜仗了,咱们工人的日子也就有保障了。”

很快,通化铁厂恢复了生产,上级决定将孟泰调回鞍山,开启了影片中呈现的那段重建二号高炉的历史。老英雄孟泰以爱厂如家和不怕牺牲的精神鼓舞激励了整整一代鞍钢人,他们勇敢无畏,艰苦勤劳,为恢复二号高炉生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工友们的记忆中,二号高炉点火的前10天和后10天,孟泰一刻也没离开炉台,不是怕水管冻坏了,就是怕气管跑气。他手里拎着管钳子,在高炉炉台上上下下、前后左右跑着,仔细察看,生怕出一点毛病。

在孟泰的带动下,许多工人都干脆住在厂里,付出了超出寻常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努力。他们把炉台下面的洞子围起来,放上几块木板,铺上几把干草,再垫上半块砖头,就是临时的宿舍。饿了,就把高粱米和土豆煮一煮,随便撒上几粒盐,坐在炉前吃起来。

1949年6月26日是孟泰和工友们终生难忘的一天。整修一新的二号高炉正式点火开炉,为全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斗转星移,岁月变迁。影片中带着妹妹们养猪的大女儿孟庆珍如今已白发苍苍。提起父亲,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语气中满是心疼和不舍:“为了保卫炼铁高炉,父亲一听到防空警报就冲出家门,不论我们几个女儿怎么拖也拖不住。冬天最寒冷的夜里,他担心高炉排水管被冻住,拄着拐杖,踏着一尺多深的积雪赶到工厂查看设备。正是在父亲这种精神熏陶下,我们一家人都把勤勤恳恳、爱厂如家、艰苦奋斗当成了最大美德,并一代代继承下来。”

1952年,孟庆珍跟随着父亲的脚步进入鞍钢,成为了一名钳工,专门做样板。入厂之前,父亲叮嘱孟庆珍:“我很高兴你能成为一名鞍钢工人,希望你能记住自己的工人身份,好好学习,好好工作。”

虽说打小就在鞍钢大院长大,看父亲和叔叔伯伯们工作,但入厂后的孟庆珍也着实遇到了不少困难。“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掌握不好打大锤的力度,经常给手砸得青一块紫一块。”孟庆珍说,为了尽快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自己每天提前进车间,生炉子、打扫卫生、准备工具、提前练习……慢慢地,孟庆珍从“技术小白”成长为“业务大拿”。

当时的年轻人追求进步,孟庆珍生下孩子56天就回到岗位上,女儿党晓萍则由姥姥一手带大。对于姥爷孟泰,党晓萍印象最深的是“肺部不好,犯病时连说话都困难,但还是经常偷偷地爬起来,带着我们去看看高炉。”

孟泰去世后,他的子辈和孙辈们继承了他的事业,绝大多数都留在了鞍钢。有了前辈的榜样,加上同事们的关注,他们工作起来更多了一份责任和压力,不敢有丝毫马虎,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认认真真钻研、勤勤恳恳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

《钢铁意志》上映后,孟庆珍受邀观看影片。看到老父亲的形象出现在大银幕上,她饱含热泪:“父亲对我们后辈的影响非常深远,他的敬业精神和耿直的性格已经成为我们家代代相传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