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之恋评论

分类: 情感八卦杂谈 发布时间: 2023-04-03 12:23:22

布拉格之恋周五的赏析课上作为爱情片的范例,老师让我们看了《布拉格之恋》,尽管老师说这片子我们不好看进去,但是我觉得还是比上次《哈维最后的机会》有意思,再怎么说这也是历史框架电影,而不是单独的为了讲故事的故事。但在此地我不得不说下,这片子实在深邃,我并不认为我看懂的了多少,但是我感觉又确实理解感悟了许多,所以写下来,为再看做个思想上的积淀。另外由于本片长达三个多小时,我也并没有完全全神贯注的看了进去,中间还是时有跑神或者聊天的事情发生的,但尽管我在课堂上坚持到底,但是过于长的片子令老师自己都没放完,所以我的观感其实也是不完整的。老师教导我们,这片儿是1988年拍的反映1968年历史的片子,如今已有三十+的岁月了,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魅力,可能,这就是历史框架类电影的魔法…开头就是很赞的,平铺直叙,迅速的交代了男主人公的大致情况,并通过了一些细节表现出他的性格,于是冗长的背景就迅速的结束了,剩下的都是发展了。怎么评价男主人公托马斯这老小子最贴切呢――大种马!托马斯貌似是个专业技术异常强大的脑部医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家伙对女人的了解已经超过了他的专业。他多情、滥情、甚至是饥渴,他是一个多情而自由的主义者,他喜欢和女人进行各种交流,但是又不愿意令任何一位女性束缚着自己,但至少我是佩服他的,特别是他的眼光,因为和他有关系的女人有很多,他最后选择了最适合做老婆的人做了自己的妻子――特蕾莎,而不是萨宾那。萨宾那好像最初是一位和托马斯属于同一医院的护士,他们很快就搞到了一起,但是双方又都是洒脱的,双方都有自己的生活,特别是萨宾那貌似能看开托马斯的所作所为这一点,就十分的不简单。其实萨宾那也曾许多次尝试抓住托马斯,都以失败告终,但萨宾那都不在意,因为她清楚的知道,她和托马斯走的最近,这么一直的走下去总会有一天他们迥乎不同的人生道路是会要相逢的,她等的起。但是特蕾莎的突然出现打乱了这原本美好的一切,可能是源自女人的直觉吧,萨宾那从特蕾莎出现的第一刻起,她就知道这可能是夺走原本会属于自己男人的女人,她也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无论是在她家的床上摆托马斯的帽子,在挂架上放托马斯的袜子,带特蕾莎看托马斯所拍不同的女人的裸照,她原本认为她所做的这一切足以击退这个青涩的女孩,但她又着实低估了爱情的魔力和特蕾莎的坚持,于是萨宾那完败了,以后她再也没有得到过托马斯,其实之前她也没得到过。其中有一个很棒儿的细节,萨宾那故意把托马斯的袜子藏了起来,而把自己的长筒袜给他穿上了,当托马斯穿上的那刻,萨宾那笑的那叫一个灿烂,仿佛她已经赢得了正常斗争的胜利,但是我也认为这是一个伏笔,说明萨宾那必定面对的失败。而在这以后的岁月里,萨宾那一直在努力的调整着自己的状态,努力的完成自我的救赎。她开始变得无与伦比的洒脱和前卫,而正是她的极力不愿媚俗和崇尚自由的个性令她得到了许多优秀的男人的钟情,代表人物就是高级知识分子大学教授法兰斯。她可以毫无讳忌的跟法兰斯上床,但是当她看见听到法兰斯热切的眼神和他和他妻子离婚的消息之后,她又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他,尽管她深知他是个好男人,但是不管是什么都不能阻碍她获取和保证自己的自由。她正是用这种男性才有的调侃式的玩世不恭来忠于自我,也正是如此她在整个剧情中才体现出了中性特有的那登峰造极的魅力。 萨宾那的代表性和象征意义比特蕾莎更真实,她的经历代表着现实生活中那些注定无法完美的感情,但是萨宾那显然比大多数人都强,她没有陷进去,而是选择了远走高飞,但这并不代表她就能无视这段感情,因为哪怕到她离开之前的最后一个画面上,托马斯的和她第一次见面时的那顶帽子都一直在最显赫的地方。不管怎么说萨宾那是败了,而且是完败,没有任何余地。那这场女人对决中的胜利者就是胜利者么?其实也不能这么说,因为特蕾莎自己也是备受煎熬和折磨的,而这种折磨,从她见到托马斯的第一眼起,一直持续到生命的尽头。而缘起为六,命终为六也算是一种生命轮回的诠释……其实关于特蕾莎的问题确实是值得讨论的,特蕾莎在遇见托马斯之前是一个纯洁天真善良的好孩子,我们可以说是托马斯玷污了特蕾莎,但是反过来讲,也是托马斯让特蕾莎从无知变成了知性,从而令特蕾莎实现了其原本人生轨迹里或许不能实现的人生价值。所以托马斯对于特蕾莎就具有了双重性的身份――破坏者和启明星,但是当这两者合为一体化身成丈夫的时候,特蕾莎就不能忍受了。特蕾莎不能忍受自己的丈夫在和自己生活的同时,和许许多多的女性保持不正常的关系。(据老师说小说的原名貌似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托马斯是轻的代表,他渴望自由,需要通过肆意妄为的行动来填补欲壑,于是他放浪形骸。而特蕾莎则是重的代表,她坚持社会契约的存在,社会中任何一个公民不管他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都要为他所在的这个位置付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她不能容忍托马斯的所作所为,她已经产生了幻觉,她到了崩溃的边缘。所以说托马斯其实是应该感谢苏联人发动的尤里的复仇,因为正是这场变革,挽救了他的爱情,成了真正的永恒的布拉格之春。面对社会的动荡,两人把感情放在一边,在同侵略者的斗争中找到了共同点,一个用相机记录事件,一个负责照顾安全,最终选择流亡。(其中有一点令我记忆深刻,就是苏联军官拿枪指着特蕾莎,但特蕾莎还是用照相机不停的拍着,要是中国的电影,特蕾莎已经死了很多次了,这里的特蕾莎还是活的好好的,但是这确实体现出了特蕾莎的勇敢和对侵略者的愤怒,以及苏联士兵自己的迷惘和外强中干。再往后就是流亡瑞士日内瓦的桥段了,从这时起,他俩就又没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于是她们之间的分歧再次出现,托马斯再次花天酒地,而特蕾莎在生命所换来的照片变得一钱不值之后为了生机,不得不去拍仙人掌和光女郎。为了生计,特蕾莎找到了萨宾那,进行了关于裸照的拍摄,这段戏是我认为本片最有意思的地方,按说本应是敌人的人却是一对朋友,现在又因为一些特定的原因不得不走到一起进行合作,她们其实都清楚对方到底对自己喜欢的在乎的男人都做了什么,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但是她们依旧没有撕破脸皮。她们俩进行了一段相得益彰的配合,很精彩很紧密,在这段戏中既展现出来了萨宾那的洒脱也表现了特蕾莎的羞涩。她们俩互相的进行着拍照,然后是肆意的张狂的流出了眼泪的大笑,这个笑算是个相当有感觉的地方,我并不能完全读懂,但是我感觉这夸张的笑里,包涵这同情、理解、嘲讽、得色。甚至还有解脱和退让…这个笑容结束以后,萨宾那远走高飞,而特蕾莎则回到家乡,她们都离开了托马斯,但一个是暂时的一个不是,尽管她们对托马斯的爱都毫无减少。在留给托马斯的信中,特蕾莎试着解释分手的原因:他的生活太轻,而她的生活太沉重,让她不堪忍受。在异国他成一她唯一的依靠但她对这个依靠没有信心,无法想象若他离开后自己如何生活所以她只能回到熟悉的故国。尽管有受迫害的危险至少让她知道这世界除了他还有别的,没有他后她仍然尝试能够活下去。 这之后托马斯又象没人管的孩子开始一个人的日子,孤独,在异乡。在失去她的陪伴,在不再需要担心她的嫉妒和痛苦后,他开始不习惯,于是他回去找她。分离后的重聚让他们彼此感到从未有过的依赖,他们又在反对虚伪上取得一致。托马斯不能忍受自己的文章被曲解和被当局利用,拒写悔过书,她坚定地支持他的立场。处在恶劣的社会环境这种信任弥足珍贵,更让他们珍视对方的陪伴。 托马斯由医生降成清洁工,他对女人天生的魅力让他又回到原来唐璜般的生活,这又成了逃避生活苦闷的一种方式。她想要相信他人可以没有爱而做爱的解释,甚至尝试象他一样“轻”,可一时的放纵只让她感到羞辱和恐惧,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她要逃离,他不理解但依了她,因为生活的经验已让他感到他们不可分割。 他们到了乡村。生活尽管单调,但辛勤的劳动让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和诱惑,找到心灵的平静。他们度过了最快乐的幸福时光,无需担心他人的干扰,没有谎言和欺骗,没有伤害。 在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小狗卡列宁临终的时候,特蕾莎非常认真地对托马斯讲述她对卡列宁和对他的不同的爱。托马斯没有生气,他懂得 特蕾莎言语中的真诚和信任,这信任曾被他视为一种负担,现在已经是一种享受。似乎这时他们才真正相爱,他们相依为命,相互取暖,为此所有的牺牲都变得无足轻重。 影片最后他们葬身于一场到邻村跳舞返回的车祸中,出事前特蕾莎问正在驾车的托马斯在想什么,他说他只感到很幸福。能在这样的状态下一起进行另一个世界,是幸福的。 这部电影又是一个轮回的客观反映,同时它也是社会契约论的有力支持者。它向我阐述了错误的时间里遇到正确的人是痛苦的,反之亦然,只有正确的时候遇到正确的人才是有可能会幸福的。同时本片也讲述了潜移默化和温水煮青蛙的伟大(特蕾莎正是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改造了托马斯,这让我想起了苏打绿所说的“要温柔的改变这个世界),其实真正改变托马斯的是责任感,正是这种责任令托马斯重了些,也令特蕾莎轻了些,他俩为了共同的责任都放弃和改变了一些自己过去的特质。责任成了伟大的调和剂,而它调和出来的就是爱。 而责任,代表、包含着责任的爱,就是布拉格之恋告诉我们的,双方只有真正的负到了责任,爱情才会有可能比布拉格之春长久……

很早就听说了有部很不错的电影《布拉格之恋》,可一直没缘看到,甚是遗憾。前一久终于有幸看到菲利浦�6�1卡夫曼根据米兰�6�1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拍摄的这部电影。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本想写点什么,可碍于自己的拙劣的文笔,实在不知从何写起。今日再次观看这部影片,实是不吐不快,便贸然下笔,粗浅谈谈对此片的感想。 在长达近3小时的电影中,导演把我带入了一个“真实”的世界,随着电影的推进,内心一次次的受到震撼。 “如果认为我们所遭遇的是我们想体验的,那么我们就不会内疚。”这便是由丹尼尔�6�1戴�6�1路易斯所饰演的男主角托马斯的性格特点。托马斯是名布拉格优秀的脑外科专家,同时也是名到处留情的花花公子。他的性格是复杂和矛盾的,他既浪漫又忧郁,既生活放荡又渴望爱情,既颓废又有爱国的热情。影片一开始,托马斯的第一句台词便是“脱掉你的衣服”,他到处招花引碟,风流惆怅。即便是同特丽莎结婚后,依然我行我素。当特丽莎痛苦地离他而去,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时,托马斯才翻然醒悟,原来自己是如此深爱着特丽莎和自己的祖国。回国后,面对入侵者的威逼,他决不妥协,宁愿放弃自己的特长去做清洁工也不在所谓的“认罪书”上签字,显现了托马斯“威武不能曲、富贵不能淫”的人生态度。 朱丽娅�6�1比诺什饰演的特丽莎就象一朵清纯的莲花,导演卡夫曼把她的出场安排在游泳池,只有清彻透亮的池水,才能衬托出特丽莎的纯真。特丽莎很善良,内心充满着爱。当她发现自己拍摄的入侵者的罪证最终却成为入侵者手中抓人的“罪证”时,她的精神崩溃了,感觉自己象俄底浦斯般有罪。她对托马斯的爱,有一点点的疯狂,有一点点的压抑。她的爱是那样的执着,她对托马斯爱得越深,越是痛苦,特丽莎的梦和幻觉均体现出了她内心的这一痛楚。她对托马斯付出真诚的爱,也期望得到托马斯同样的爱。为了寻找期望的爱,她携同托马斯离开被苏军入侵的祖国,到了日内瓦。但特丽莎并不属于日内瓦,她没能找到内心渴望的爱。正如特丽莎留给托马斯的信中所写的“生命对我来说是如此沉重,而对你来说却是那么轻松。我无法承受这种轻,这种自由。”无法承受生命之轻的特丽莎回到了布拉格,但此时的布拉格已不是从前的那个充满欢乐的布拉格了。严酷的现实迫使特丽莎和托马斯再次离开了变得“肮脏、丑陋”的布拉格,并最终在宁静的乡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找到了她心中的托马斯。 萨宾娜是位个性鲜明的女艺术家,她不仅对美有着执着的追求,对爱的追求也同样执着。她和托马斯虽只是性伴侣,但在内心中却渐渐的爱上了托马斯。当遇到了大学教授弗兰克时,再一次点燃了她的爱的追求,怎奈弗兰克无法像托马斯一样理解她的帽子的真正含意,且她也无法承受弗兰克的生命之重,只能悄然离去。 《布拉格之恋》,让我认识了一名非常优秀的导演DD菲利浦�6�1卡夫曼。 菲利浦�6�1卡夫曼用几乎平铺直叙的手法,把一个既浪漫又忧伤的爱情故事放到了“布拉格之春”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中。 在场景的安排中,卡夫曼将布拉格DD日内瓦DD宁静的乡村这3个不同的场景依次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在“布拉格之春”的前后,布拉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城市,之前是欢乐之都,而苏军入侵后,布拉格却变得阴暗、毫无生气。当托马斯驾车回到布拉格之时,画面上出现了一队送葬的队伍,穿过萧刹的街道,让人悲惊之情顿生,气氛营造得恰到好处。日内瓦虽然阳光明媚,但掩不住失去祖国的托马斯的悲怆和特丽莎的忧伤。远离布拉格的乡村,使特丽莎终于得到了托马斯真诚的爱,在宁静的小村中,他们明白了2人已经融为了一体,再也无法分开。 卡夫曼对音乐的运用,也非常娴熟。整部电影的大部分音乐都用小提琴或钢琴来演奏,小提琴的忧郁与哀怨,钢琴的浪漫和希望,烘托了这部具有浓郁散文诗气息的电影中浪漫而又忧伤的爱情。 结尾可谓卡夫曼的画龙点睛之笔。先用萨宾娜收到的信道出了托马斯和特丽莎的死讯。接着,镜头跳回至麦洛酒馆中欢愉的托马斯和特丽莎的身上。然后一辆破旧的卡车载着幸福的托马斯和特丽莎行驶在如画的乡间小道上,虽然实际上2人在之前已经死亡。此时钢琴声再次缓缓响起,卡车渐渐驶入一片白色的光芒之中,整个画面一片雪白,影片结束。将一个悲剧性的结尾拍得如此的优美和浪漫,具有了喜剧的气氛,让我不得不惊叹卡夫曼的艺术功力。 《布拉格之恋》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文 / 莉莉玛莲 米兰-昆德拉和他著名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我还是得说说。其实我也讲过不止一次,喜欢米兰-昆德拉和他的文字并不是因为觉得他的故事精彩而是他让我看清了自身的懦弱与丑恶。所以我反复的说着那些已经被许多人说着以致于显得有些俗套的话,“生命中不可承受”“媚俗”还有“生活在别处”。还是说说布拉格,现在的米兰-昆德拉因为那个几乎人所共知的原因不生活在那里了,可是在我看到的他的文字中,尽是这座城市的光华。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后来被改拍成电影,相同的英文名,电影却被翻译《布拉格之恋》。我觉得这样很好,电影和小说本来就很不一样。 是不是爱情与肉体纠缠不清,明明灵魂站在爱的尖峰肉体却停留在低处时就会有只能这样的故事?托马斯死了,特丽莎也死了。如果死在一起也是一种幸福,那他们肯定像上了天堂般开心。消息传到萨宾娜的耳朵中时,她哭了,不得自已的那种。他爱特丽莎,特丽莎笑起来那么纯;他在肉体上却与萨宾娜还有很多女人紧紧相连。他伤害了特丽莎。所以有的时候我也会想,这样他们一同死与车祸也不算很差,起码特丽莎以后不再会为了托马斯一次又一次的外遇而独自垂泪,起码托马斯和他自己一生之中最爱的女人共赴黄泉。之于他们都不算是一种残忍。特丽莎聪慧的可以,她在街上拍布拉格。她是一个乡下来的姑娘,对于她这座大城市和爱情一样新鲜。混乱的时代,人人自保,硝烟见生命如清晨露珠般稍纵即逝。布拉格之春,著名的事件,这也是特丽莎拍摄的照片的名字。她只是拍着,也许不像萨宾娜那样因为身份和工作。布拉格,在她的影像中有点脆弱。萨宾娜的眼泪刺激了我,这个女子,为谁哭?也许仅仅为她自己,我也知道这样说很怪。布拉格在哭吗?这个我不得而知,但我一直在想,那时的布拉格肯定是看不见天空的,惨淡的乌云密布,拨不开散不去。聚集在一起,沉郁的惹人落泪。 这个爱恋只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讲的是电影就不要和米兰-昆德拉挂钩。布拉格,发生在这里,发生的时候这座城市没有天空没有鸟儿,有的只是心底的恐惧与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