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父母吃喝就是尽孝了吗?重要的是心
你知道什么才是尽孝么?要如何正确对待父母呢?在一般人的理念里,只要给父母钱,供父母吃穿,让父母过上温饱的生活,就算是尽孝了。供养父母,是子女的责任,当然也是尽孝,但这远远不够。《论语·为政》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夏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
孔子说: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色者,脸色也。孔子的意思是,经常对父母和颜悦色,给父母好的脸色,做起来比较难。但是,遇有事,子女主动替父母做了;有好的酒食,让父母先吃,这些比较容易做到。但是,仅仅为父母做事,供父母吃喝,这就是孝吗?显然很不够。所以,孔子愤怒地反问道:“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在和他的另一个学生子游谈话时,对这个问题说得更透彻了,措词也很辛辣。《论语·为政》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的意思是,人们通常认为供养父母就是对父母尽孝了,你家里的狗和马,你也供它们吃喝的呀!如果你对父母只供吃喝而不敬顺的话,那和供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的这段话,是何等的尖锐辛辣。当代那些养宠物的人,关爱宠物胜于关爱父母,听了孔子的这段话,当作何想?!
人们对于孔子所说的“色难”,似乎很不以为然,给父母一个好脸色,那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实不然。因为脸色是内心的流露。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老了,体力不行了,脑子更不行了,思想跟不上时代,说话难免噜苏,唠叨是老人的常态,还会以各种各样的琐事去麻烦子女,总之,父母之与子女方方面面都很难融洽,作为子女,能做到不顶撞,不公然表示讨厌,容忍在心里,就已很不容易了。若要做到心无厌烦,对父母和颜悦色,那就需要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常思父母抚养呵护之恩,原谅老人的糊涂,体谅老人的心志,方能和颜悦色。有句俗话“久病床头无孝子”,意思是说,父母久病在床,再好的子女也会产生讨厌的情绪。但是却没有“久病床前无慈母”的说法,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事,子女生了病,为父母者,总是尽责尽心,再苦再累,决无怨言,子女再脏,也不嫌弃。即使子女是残疾,仍然呵护有加,千方百计地为之安排,至死仍放不下心来。父母对子女这么尽心,子女对老年的父母就不应该体谅么?
孔子有个学生叫闵子骞,德行很高,是个大孝子。《论语先进》中记载: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意思是说,闵子骞真是个大孝子啊!人们对其父母兄弟赞扬他的话,从没有过质疑。那么,闵子骞究竟怎样行孝的呢?据史书记载,闵子骞早年丧母,他的父亲娶了个后妻,后妻生了两个儿子。后妻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关爱有加,而对闵子骞区别对待,亲生的儿子吃好的,穿好的,而给闵子骞吃的穿的都差一等,譬如给亲生儿子穿棉袄,给闵子骞穿芦花袄,父亲发觉后很火,要休掉后妻,闵子骞非但没有给父亲火上加油,而是为后母求情,他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意思是说,后母在,我个人受点冻;后母走了,我们兄弟三人都要受冻,希望父亲宽容后母。后母知道闵子骞不仅不怨她,还为她求情,很为惭愧,从此就悔改了。因此,全家人都说闵子骞好,周围的人也交口称赞闵子骞孝顺,毫无异议。闵子骞之所以求其父原谅后母,是为其同父异母的兄弟着想,也是为其父亲着想,因为若是赶走了后母,父亲必然会感到寂寞、孤独,精神上受到伤害,闵子骞为了父亲兄弟,宁愿自己受苦,这就是孝顺的最高境界。
孝顺父母,只是供应父母的吃喝是很不够的。关键是要从内心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诚心诚意地关爱父母,理解父母,给父母以精神上的温暖,使父母心情舒畅快乐。